第一百一十三章 策马问天-第7/7页



  收到诏令,冯拯这气可不打一处来。论年纪,自己比寇凖还大四岁;论资历,自己是太平兴国三年进士,比寇凖早一榜中举,自己还是全国第三名探花郎,当年全国有七十四人登第,太宗特地为冯拯赐诗道:“二三千客里成事,七十四人中少年。”

  前一年,吕蒙正中状元,才得到皇帝赐诗,以示优宠。作为探花郎得到皇帝的赐诗,在整个科举史上,冯拯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成为一大美谈。

  冯拯跟寇凖平时就有过节,寇凖这么做,分明是擅权谋私,打击报复。自己可是有一肚子的苦水,不吐不快。两人的这个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于是,冯拯摆事实讲道理,洋洋洒洒三千文,一纸诉状把寇凖给告了。

  “拯愤极,陈准擅权,又条上岭南官吏除拜不平数事。”冯拯告寇凖擅权行事,又逐条列举岭南官吏授职不公的几件事实。

  同时,冯拯又鼓动广东转运使康戬也给太宗上折子:“告寇凖结党营私,擅权妄为。三个宰相吕端、张洎、李昌龄都是寇凖引荐的,吕端对寇凖感恩戴德,张洎只会阿谀奉承,李昌龄软弱,这些人都不敢与寇凖对抗,所以只能任由寇凖胡作非为,扰乱朝纲。

  宰相“专权”,结党营私,在任何朝代,都是朝廷的大忌。

  康戬的这个状子,直接捅了太宗的肺管子,太宗顿时炸了。正好寇凖去主持太庙祭祀的事了,便召见吕端等人责问。

  吕端道:“寇凖性刚自任,我们这些人不想与其多争,恐有伤国体。”于是再拜请罪。吕端这么轻描淡写的一番话,不仅把自己撇得干干净浄,也把寇准彻底给卖了。

  寇凖回朝,太宗跟他说起冯拯的事,寇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竭力为自己辩解,一千个不依,一万个不饶。

  如果此时寇凖能服个软,承认一下失误,做个自我批评,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然而,要是能够随随便便承认错误,那就不是寇老西了。

  太宗道:“在殿廷辩论,有失执政大臣的体面。”寇凖依旧不依不饶,拿着中书省的官员名册,给太宗摆事实,讲道理,大谈是非曲直,概不承认错误。

  寇凖这个杠精,这个时候,还没想好,到底是收油门还是收罚单。咄咄逼人的寇宰相意犹未尽,他直接向各位大臣发出挑战:“你们谁不服,站出来跟我辩!”

  前方限速,寇凖已经彻底刹不住嘴。整个大殿,顿时吵作一团。

  面对这个不可理喻的宰相,太宗气得直哆嗦,只得下令退朝,把这位爱卿撵出大殿。

  太宗摇头叹息道:“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就算是养只鸟,小鸟也能懂得人的意思,何况是个人呢?你寇凖也太不通人性了,完全不懂得自己一片的良苦用心。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我如此的爱你惜你,你却如此的不领情,罢了罢了!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把皇帝气成这样,寇凖的下场可想而知。因为冯拯事件,寇准丢掉了副宰相饭碗,第二次被赶出朝廷。

  至道二年秋七月二十八日,给事中、参知政事寇准,罢知邓州知州。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此去邓州,又是一人一骑。无它,关西大道,只是凭空又多了数个急匆匆赶路下店的身影。

  兮何年,一人一马过关,未曾得志,马放南山;

  兮何年,万千佳人相伴,玉宇琼台,金瓯斟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