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策马问天-第4/7页



  赵恒只有二十六岁,年龄尚幼,履历不深,威望不高。为了保障太子能在他死后顺利接班,他要为太子找一个合适的辅政大臣,这个人既要有威望,能服众,还要有办事能力,足以保障太子能顺利登基。

  宰相吕蒙正肯定不是太宗中意的人选。

  当初许王赵元僖暴毙,调查内幕,发现其行为不轨,有抢班夺权之嫌,吕蒙正跟赵元僖走得很近,关系非同一般。太宗嘴上不说,心里面早已对吕蒙正打了个大叉叉,觉得这个人有政治野心,不可靠,非托孤之选。

  参知政事寇凖倒是办事雷厉风行,然而,寇凖的站队出了问题,犯了皇帝的大忌。

  寇凖的妻子是开宝宋皇后的妹妹,明显,寇凖是站在太祖赵匡胤这一边的,他的这个外戚身份,让太宗心里面一直不爽。如果对寇凖委以重任,太子将来能否顺利继位,变数太大,风险系数无法掌控。

  同时,寇凖年轻气盛,太过张扬,人不合群,容易树敌,不足负重,因此,寇凖也被排除在外。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为太子顺利接班计,太宗觉得自己一定要选中一位得力能臣作太子的辅政大臣。

  打开百官的花名册《具员御览》,在上百位翘楚之中,有一人进入太宗的视线。

  此人“简直夷旷,宣慈惠和。挺王佐之伟才,负人伦之硕望。运奇兵于庙堂,询谋惟允;贡昌言于帷幄,謇谔可嘉。虽屡遭贬擢,宦海沉浮,却能周知大体,用晦而明,中立不倚。只有此人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独柱擎天,堪为大用。”

  “有此人辅政,朕无忧矣!”太宗的心底霎时间豁然开朗,留在脸上的愁云顿时一扫而空。

  每一个不平凡的背后,都是在做自我的超越。上天总会垂青那些凡事全力以赴,并不断自我超越之人。

  你道这太宗选的辅政大臣是哪一位?他便是参知政事吕端。

  ◆吕端拜相

  卧久者,行必远;伏久者,飞必高。虎伏平阳听风啸,龙卧浅滩等海潮。如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上九霄。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县人,是太祖朝参知政事吕馀庆的弟弟,生于935年,比太宗大四岁。

  吕端出身官宦之家,好学上进。父亲吕琦做过后晋的金紫光禄大夫、兵部侍郎,凭借父荫,吕端候补为千牛备身,从此步入仕途。

  大宋建立后,历任浚仪知县、定州通判、太常少卿、成都知府。以宋臣的身份到北国出使契丹。

  太宗即位后,把吕端安排给自己的弟弟,时任开封府尹的齐王)赵廷美手下做事,充任开封府判官。

  时逢太宗征讨河东,赵廷美接到留守京城的命令。吕端对赵廷美道:“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大王您是皇上的亲人和贤臣,应当上表随从护驾,如果掌管留守事务,非所宜也。”

  齐王因此恳请陪王伴驾,出征从行,这也打消了太宗的顾虑。

  吕端姿容瑰美,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财,好布施。

  一次,魏王赵廷美的亲信乔琏找到吕端,请他通通关系,帮助私贩竹木,为王府多赚些银子。同为魏王的手下,吕端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就给乔琏开了绿灯。

  不久,贩卖竹木的事情东窗事发,所牵涉到的人全部都受到惩罚。

  这件事,吕端从头到尾没有拿过一文钱,因为给有关部门打过招呼,受到牵连,被贬为商州司户参军。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依。因为这次贬官,吕端反而躲过了一场劫难。

  太平兴国七年,太宗赵光义外出检阅水军,突然接到报告,说魏王赵廷美蓄意谋反,想要篡夺皇位。太宗遂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府尹,令其为西京留守。开封府的属官被悉数罢免,流放偏僻之地。吕端因为外放,没有受到牵连。

  其后,吕端出知蔡州,因政绩良好,被官民上奏请求借留一任。

  后历任祠部员外郎、开封知县、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期间,受太宗指派,出使高丽。

  当时暴风吹折了船上的桅杆,船上的人都十分恐慌,而吕端却好像是在书房读书一样,镇定自若。回朝后调任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再转任大理少卿、右谏议大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