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张咏治蜀-第5/7页
张咏的暴脾气立马上来了,他拿过笔来,当即写判决书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天偷一钱,一千天就是一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张咏走下台阶,挥剑立斩小吏,随后向御史台上书自我弹劾。这是张咏在崇阳烧的第三把火,“一钱诛吏”。
张咏知崇阳县,一不爱财,二不好色,三不聚赌。关注民生,扶植农桑,恩威并用,罚贪饕,扬清风,清正廉洁,治县有方,民畏而爱之,是难得的清官好官。崇阳人建乖崖亭,立乖崖碑,褒其功德,传颂至今。
由于政绩卓著,张咏先后担任太子中允、通判麟州、秘书丞、浚仪县令等职务。
太宗闻其有才干,淳化元年,四十五岁的张咏被提拔为湖北转运使,淳化四年,提为枢密直学士,同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成为皇帝依赖的近臣。
张咏曾言:“事君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已效,公不言己能,斯可以事君矣。”
张咏侠义中带有刚猛果敢之气的性格,让太宗大为赏识。在巴蜀动荡,叛民四起之际,遴选成都官员时,太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主政四川
张咏出身寒卑,深知百姓乱世痛
楚,外调为益州知州,推己及人,他对农民叛乱进行深入反思。
“皇天诏龙司下土,谷苗乾死天未雨。如何不念苍生苦,村落廉廉椎旱鼓。”天灾干旱,还是外部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农民赋役沉重、地主豪强兼并民田,巧取豪夺,官家垄断茶、盐、布帛经营,为了活命,农民铤而走险。
“活人性命由百谷,还须着意在耕农,惩奸济美号长材,来救黎元暗中苦,更禁贪官与豪吏,愍农之道方始行。”张咏对症下药,整饬吏治,兴利除弊,改善民生,稳定政局。他上奏太宗,希望朝廷能够宽厚待民,化反贼为良民,让起义群众归顺返乡,回家各务其业。
张咏治蜀,匡正积弊,扫荡陋习,威惠相济,狠抓稳定、民生、发展三件大事。为了让百姓得以维持生计,多一条谋生之路,张咏还默许了百姓贩卖私盐。在张咏的努力下,朝廷撤除博买务机构,取消了对蜀地茶、盐、布帛的专营。
张咏致力于改善民风、教化百姓。蜀地士子们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入仕,张咏鼓励士人参加科举,谋取功名。当时益州有张及、李畋和张逵三位名儒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
“才雄扬子云,古称蜀川秀,千载遗英声,三贤继其后,文章积学成,孝友亦天授,远郡得充庭,期将免固陋。”在张咏动员下,三人都参加了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进取,大大推动了益州的学习之风。
百姓有来投诉的,张咏明辨真假,立即作出裁决,都能确实无误,民众都很佩服这位张大人。李畋问张咏有何妙诀,张咏道:“人都有主观好恶,会扰乱我的视听,我们要做的就是多问,问到君子就可以知道其人是君子,问到小人就可以知道其人是小人。人都有所偏党,虽然有些隐瞒,只要多加询访了解,就没有什么不能明白的了。”明朝南中三贤相之一的高弘图曾感慨道:“张公真绝世聪明之人也。”
当时民间讹传,说有一白头翁午夜时专吃小孩,全郡的人都信以为真,一到晚上,大街上连个行人都没有。张咏得知后,立即组织人员,侦破调查,处死造谣者,老百姓这才得以安心出行。
张咏道:“妖讹之兴,沴气乘之,妖则有形,讹则有声,止讹之术,在乎识断,不在乎厌胜也。”谣言兴起的时候,灾气就会乘机危害当地。妖怪会有形状,谣言会有声音,制止谣言的办法,在于判断识别,而不在于求神厌胜。
王小波、李顺起义后,朝廷规定凡是到蜀地为官的,都不许带家属。张咏到成都做知州,也是单骑赴任。
一群大老爷们,身边没个女眷,生活起居都不好料理,同时也无法排解身心苦闷。“人世贪名岂是闲,几回思算几凄然。故乡路远不得信,寒月夜来还复圆。”
部属惧怕张咏,也不敢娶妾侍、买婢女。床前听闻鹧鸪声,北客南来心未稳,不是伤情即断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