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张咏治蜀-第6/7页



  张咏不仅关心庙堂,也关心厅堂,很体贴下属的实际困境,于是公开叫人张罗着自己先买了几名侍姬,下属这才敢置纳侍姬了。

  四年后,张咏回京任职,临走时,将几名侍姬的父母叫来,自己出钱为众侍姬择偶嫁人。张咏洁身自好,这些侍姬的丈夫都大为感动,原因是他们所娶到的娘子都还是处子之身。

  有一位参军,年老多病,办事不力,张咏责备他“为何不辞职?”

  第二天,参军向他递交辞呈并赋诗道:“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

  “好诗啊!”张咏大为称赏,猛然醒悟,自己做错了,于是当面向参军赔礼道歉,和他携手上厅,陈设酒筵,执意将其留下,以上宾之礼相待,并向上级作了推荐。为此,大才子苏东坡曾感慨道:“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

  张咏性子直,个性乖张怪癖。宋僧人文莹所著《玉壶清话》记载,一次在成都街头吃馄饨,低头进食时,头巾上的带子垂落到了碗里,他把带子甩上去,低头再吃。不一会儿,带子再次掉入碗中,如此反复数次,张咏的火爆脾气上来了,他干脆解开头巾,一把扔到碗里,气冲冲地道:“吃,吃,吃,让你一次吃个够!”说完径直起身而去。

  张咏不拘小节,讨厌繁文缛节,生平不喜欢宾客向他磕头跪拜,可这是官场礼节,由不得你随意破坏。有客人来时,总是叫人先行通知免拜。如果客人执意跪拜,张咏便大发脾气。

  张咏觉得这招还不管用,那就来点狠的,有次客人前来,他扑通一声,对客人先行跪拜。来人大为惶恐,连磕十几个头,狼狈不堪,场面也一度十分尴尬。张咏就是这样一个率真随性的山东大汉。

  张咏在益州,多举并施,安抚民心,恩威并举,蜀地得到有效治理。那些当初还想着造反解决生计问题的贫民,渐渐又回到了土地上去,大量的荒田得以复耕,官民之间的矛盾逐渐得以化解。蜀人对他既敬畏又爱戴,人们争相传颂他的故事,甚至还把他的故事刻成书来卖。

  至道元年十一月,太宗觉得蜀地已定,遂召王继恩回京,以峰州团练使上官正、右谏议大夫雷有终并为西川招安使。

  至道二年,张咏的母亲病逝,按照礼制,张咏当辞官回家守孝。太宗以川蜀尚未安定为由,要求张咏继续留任成都。

  张咏上表,请求免除峡路各州百姓去年拖欠租税,太宗准奏。九月,朝廷又下诏,令川峡各州百姓家里先前藏有兵器者,限定百日内全部上交官府,藏匿不交者杀无赦。

  ◆皇上万岁

  五代十国时期,蜀地在后主孟昶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综合国力和富庶程度居各国之首。蜀地百姓和当地的官兵非常想念当年后主孟昶时的富足生活,觉得张咏如果做了川蜀之主,肯定不会比孟昶差。于是,官兵们私下串通,决定在张咏阅兵之时,推举他作皇帝,逼张咏就范。

  到了阅兵时间,士兵们阵列整齐,斗志昂扬,张咏骑着战马,威风凛凛地来到军阵之前。还没等张咏下马,众将士便齐刷刷地跪倒在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咏可是个忠臣孝子,根本无意谋反,这下子可让他好生为难,传出去就是杀头之罪,他的心一下子就提到嗓子眼了。他急中生智,翻身下马,对着东北方京师开封的方向,附身便拜,口中同样大呼三声“万岁”,然后若无其事地上马走了。

  一场轰轰烈烈的拥立事件,就这样被张咏轻描淡写地给平息了,官兵众将士顿时大眼瞪小眼,好尴尬啊。

  ◆平定兵变

  至道三年八月,西川都巡检使韩景祐对手下要求严苛,动辄打骂,上下级之间关系搞得很紧张。帐下军官刘旰率西川戍卒策划作乱,趁着夜色带领几十名心腹冲入驿馆,袭击韩景祐。韩景祐睡觉时很机警,见情况不妙,翻墙逃走了。

  刘旰没有去追韩景祐,而是带着部下抢劫了怀安,后又劫掠汉州、蜀州。附近州县的山匪听闻,纷纷加入叛乱队伍,几天时间,聚集了数千人马。刘旰兵变,“三日而四郡不守,五日而两川震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