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张咏治蜀-第4/7页



  “金龟典酒知是谁,逢君使我抬双眉,眼前万事不足问,要须醉倒高阳池。”张咏少年时曾与仙人共饮,留下一段佳话。

  苏辙《龙川别志》载,乖崖公张咏好饮酒,游京师,有一道人,与之邻房,与之共饮,言谈投机,大饮至醉。张咏向其请教道号,道人曰:“我是隐者,何用姓名?”固问之,道人乃言:“我神和子也,将来会与阁下相见于成都。”

  张咏笑道:“好,他年成都再聚,与卿豪饮三百杯,不见不散!”

  后来张咏在成都做官,想起少年时这道人说的话,便四下打听“神和子”这个道人,始终没有找到。不久,他主持重修天庆观,从一条小径,入一小堂院中,见堂中四壁多古人画像,尘封已久。扫尘视之,见画像中有一道人,旁题“神和子”三字,相貌和从前共饮的道人一模一样,乃知所见正是此人也。

  如今,张咏如约而至,神和子却成了壁画泥塑,不免让人心生唏嘘,怅然若失。

  神和子,五代时神仙屈突无为的别名,姓屈突,名无为,字无不为,有著作,便以“神和子”三字署名。

  “白驹如龙兮逶而迤,红缰未绊兮天之涯。”

  孙膑当年远走云梦山,寻师访道,成为鬼谷子门下高徒。张咏心慕神仙,也想拜世外高人为师,他听闻陈抟老祖的盛名,就到华山拜见老祖,想在华山隐居。

  “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屩佩剑来相寻。”

  老祖道:“你真要在华山隐居,我便将华山分一半与你,不过你面带官相,将来仕途无量,不适合做隐士,就好比有人家失火了,正等着你去救火,岂能袖手不理?”于是赠诗一首,令其下山了。

  诗云:“征吴入蜀是寻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养闲散,也须多谢鬓边疮。”

  张咏不解诗意,后来步入仕途,知益州、知杭州,又知益州,头上生恶疮,久治不愈,改知金陵,才得到片刻清闲,均如诗中所言。多年后,老祖仙去,张咏两次入蜀,路经华山,想起陈抟老祖,不由得心生感慨:“今日星驰剑南去,回头惭愧华山云。”

  直上九天揽日月,欲倾东海洗乾坤。如此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痛饮狂歌,小宇宙爆发的青年才俊,就连隔壁地主家的小母牛看到他也着迷。

  ◆初仕崇阳

  太平兴国四年秋,濮州推举进士,大家觉得首先应该推荐张咏。鄄城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就与寇凖联名写信给濮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都赞许张咏能够谦让。

  “天子盛明君正少,勿恨功名苦不早。蛟龙岂是池中物,风雨不夹狂不得。”

  蛟龙若出渊,一飞即冲天。太平兴国五年,张咏三十六岁,与李沆、寇凖、王旦、向敏中、苏易简、宋浞同登进士榜。初授廷尉评,外放为崇阳县令,开始了仕宦生涯。

  “才薄难胜任,空销懒惰情。方今圣明代,不敢话辞荣。”初入仕途,一切都是新鲜陌生的,张咏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懈怠。新官上任三把火,张咏也不例外。

  崇阳当地“民不务耕织,唯以植茶为业”。当时,朝廷要开始榷茶,进行茶叶专卖,为避免以后受榷茶之弊,张咏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百姓拔茶植桑。

  “民以为苦”,刚开始,老百姓还叫苦不迭。后来,朝廷开始榷茶,征收重税,鄂州其他各地茶农或失业或贫困不堪,只有崇阳县以缣织物缴纳赋税,免受其害,栽花多是药,题壁半书经,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因而崇阳的老百姓,对张咏非常感激。

  崇阳山多,土地肥沃,却水源不足。张咏的第二把火就是派人堆起小坡,建立蓄水小水库,挖山引来水源,灌溉良田,一举解决了天旱缺水的问题。

  砌迥波流碧,窗凉洞壑青,人家晴渡口,渔钓暖沙汀。张咏又在崇阳推广种植芦菔,百姓称其为“知县菜”。

  张咏为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治吏严格,嫉恶如仇。

  有一小吏从库房出来,张咏见他鬓角头巾下藏有一枚铜钱,便把他拦下来盘问。小吏道:“这是库房里面的钱。”

  张咏大怒,命令衙役用大杖打他。小吏甚是恼火,道:“一枚钱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杖责我?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