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利剑出鞘-第5/7页



  绥州刺史李克宪偃蹇不奉诏,太宗派袁继忠前去宣谕圣旨,最终带着李克宪入朝问罪,升任西上门合门副使。

  为平定河西诸州,袁继忠与田仁朗率兵在葭芦川大败党项李继迁,因功升任引进副使,统率定州屯兵。雍熙二年,迁西上阁门使。

  雍熙北伐时,袁继忠为定州路行营马步军都监,与大将田重进一起负责在中路发起攻势,一路斩关夺寨,取飞狐,下灵丘,平蔚州,擒得敌人主将大鹏翼。部队回师,袁继忠负责殿后,军队行列甚整。至定州,田重进想斩杀后

  到的降卒,袁继忠力劝杀降卒不吉祥,降卒终得以免死。战后,太宗论功行赏,升任判四方馆事、领播州刺史,依旧统率定州屯兵。

  此时,袁继忠慷慨陈辞,要违反诏令领军出战,将士们听了也都群情激愤,磨刀霍霍,纷纷请战。

  太监林延寿连忙拿出不许出战的诏书,发出严重警告:“皇命在此,你们难道要抗旨吗?”

  主帅李继隆慨然道:“阃外之事,将帅得专。往年河间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在河间不死,就是要留得有用之身,报效国家!

  国舅爷李继隆深谙兵法,他不顾身家性命,多次公然违抗太宗的圣旨。满城之战,主帅刘廷翰按照太宗的旨意,排兵布阵,李继隆提出变阵,最终大破辽军,取得满城大捷。君子馆之战,作为援军李继隆又一次抗旨,他认为此时宋军败局已定,再加入战斗,无异于自取灭亡。此时,李继隆又一次站出来,断然决定出战。

  李继隆一锤定音,反对意见无效,诸将无不响应,纷纷表示愿杀敌报国,誓与城池共存亡。

  李继隆虽然兵不满一万,这么有底气,要跟辽军决一死战,关键还是他拥有一支大宋装备最为精良的“静塞军”。

  虽然静塞军只有三千人,但是,足以给辽军以致命的一击。君子馆之战,刘廷让部几乎全军覆没,李继隆一直憋着一股怨气,大家都说他“怂”了,到底是真怂假怂,今天,他要让辽军来个带血的见证。

  静塞军的骑兵都来自易州,李继隆把他们带到定州,却把他们的家人留在了易州。当时袁继忠就劝李继隆:“此精卒,止可守城,万一敌至,城中谁与悍者?”把静塞军这些人调离易州,辽军若是来了,易州恐将不保。李继隆不从。

  一个月前,契丹入寇,易州陷落,静塞军的家人都做了辽军俘虏。李继隆害怕静塞军的兵将埋怨自己,引起兵变,想把他们分散到各个部队。

  袁继忠道:“不可,但奏升其军额,优以廪给,使之尽节可也。”建议李继隆立即对静塞军加官厚赏,笼络住了官军军心,这才才能发挥静塞军的最大战斗力。

  李继隆这人办事历来雷厉风行,他听从了袁继忠的建议,对静塞军卒立即给予安抚赏赐,将士们深受鼓舞,士气大振。

  李继隆立即作了两手准备:一是派人给镇州都部署郭守文送信,请他带兵前来增援;二是在唐河北岸的定州古城设下二千伏兵,准备在辽军渡河之时,从背后发动偷袭。

  耶律休哥也是饱读兵书的军事奇才,一到唐河北岸,他就发现哪里好像不对劲儿,很快他就发现了宋军伏兵。“小样儿,原来在这儿等着我们呢!”当即下令对古城的宋军伏兵发起攻击。李继隆见情况有变,急令荆嗣领兵前去救援。

  荆嗣命令一部分人守住唐河桥,自己带着队伍杀入敌阵,连破辽军的数道重围与被围的宋军会合。荆嗣将所部人马分为三队,背水布阵。

  面对这么生猛的宋将,耶律休哥嗜血的本性也被激发出来,他亲率一百多铁骑,登上烽火台,向荆嗣发起了猛烈攻击。

  荆嗣虽勇,奈何辽军人多势众,他不想让手下的这帮弟兄全部死于非命,此地不宜久留,荆嗣率军且战且退,撤到唐河南岸,与李继隆的主力大军会合。

  辽军紧跟着杀过唐河桥。

  憋了足足一年半火气的李继隆,终于亮出了他的杀手锏——大宋静塞军。

  一个月前,静塞军留在易州城里的家人全部沦为辽军的俘虏。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之痛,痛彻心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面对近在咫尺的敌人,身负国仇家恨的静塞铁骑简直就快要炸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