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杯酒释兵权-第3/4页
整治完军队,剩下的就是谁说了算的事了。
毛公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所以,从有了人民军队开始,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党指挥枪。
赵匡胤虽然做了军队改革,然而军队的指挥权还不完全在自己手里。指挥使、藩镇权力太重,明显的君弱臣强,危机重重。
为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赵匡胤决定“收回兵权”。
◆一场著名的酒局
历史上有很多酒局,最有名的有两个:
一个是项羽在咸阳郊外摆的鸿门宴;另一个就是赵匡胤举行的“杯酒释兵权”的酒会。
赵匡胤不想杀人,自己黄袍加身当皇帝不杀人,为了坐稳江山他还不想杀人,当然,误杀不算(比如郑恩郑子明)。
他爱喝酒,也喜欢借助酒来解决问题。
为了彻底消除帝位的隐患,保证大宋帝国有一个安稳的未来,同时又能让兄弟们得以善终,在改革了禁军制度之后,赵匡胤觉得他必须开诚布公地跟大家谈一谈。让兄弟们交出兵权,保他们世代荣华富贵,这样就不会上演历代诛杀功臣的那些悲剧,大家一团和气,还是一辈子的好兄弟。
这场酒必须喝,这是他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了。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赵匡胤搞了一个大型的派对,把石守信等老友叫来饮宴。
酒至半酣,大家正开心的时候,赵匡胤站起来,发表了一通即兴获奖感言:
如果没有你们这帮兄弟的鼎力支持,我老赵不会有今天,但是,在座各位,你们是不知道我当这个皇帝有多难啊!自打我当了这个皇帝,我不是睡不着,就是做噩梦,没有睡过一次好觉。实话实说,当这个皇帝真没有那个时候当节度使快活!
石守信等人忙问是什么原因?
赵匡胤道:“这不明摆着的事吗,我这个皇帝位置,世上哪个人不想要呢?!”
听话听音,皇上的意思是在座的各位也都是想觊觎皇位的人之一,这些将领们当然坐不住了,纷纷跪地磕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怀有异心呀?”
赵匡胤感慨道:“那不一定,我知道你们在坐的各位没有异心,可是你们的部下就难说了,万一你手下人想富贵,哪一天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这场酒不好喝啊!”
石守信等人没一个敢吱声的,全都跪在那儿,面面相觑。各位的脑细胞都在飞速地旋转,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能怎么办?皇上害怕我们手握重兵,搞不好这是要被杀头的节奏啊,我们可不想步北平王郑恩的后尘,死得不明不白。
大家纷纷要求皇上给“指一条明路”。
赵匡胤意味深长地说:“人生在世,如同白驹过隙,大家追求富贵,不过是想多挣点钱,多点享受,让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既然如此,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再买些歌姬舞女,日夜饮酒相欢,颐养天年。赵氏宗亲再同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更好?”
这嗑唠得硬啊,赵匡胤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皇恩浩荡,众将纷纷叩头,俯首听命,山呼万岁。
第二天,石守信等众位将领,纷纷上表声称自己有病,要求解除兵权。
赵匡胤很满意,欣然同意解除他们的禁军职务,升任地方节度使。
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名的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于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地解除了功臣宿将对大宋禁军的掌控权。
当时,石守信还暂时保留一个“侍卫都指挥使”的虚名头衔,已没有任何实权,一年后也给免了。
赵匡胤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他把大女儿嫁给了王审琦的儿子,二女儿嫁给了石守信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三弟赵光美。加上之前把妹妹嫁给了高怀德,四位好兄弟全跟赵家结为了亲家。
接着,赵匡胤将各位将领统统派往各地,镇守一方。
派韩令坤镇守常山、王彦升镇守原州、董遵诲镇守环州、郭进镇守西山、李继勋镇守昭义、姚内斌镇守庆州、李汉超镇守关南、马仁瑀镇守瀛州、贺惟忠镇守易州、何继筠镇守棣州、武守琪镇守晋阳、李谦溥镇守隰州、赵赞镇守延州、冯继业镇守灵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