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杯酒释兵权-第2/4页



  经过一年多的深思熟虑,赵匡胤决定抖出武功秘籍,使出连环杀手。

  第一步,赵匡胤先从军队整顿开始。

  ◆改革禁军

  宋朝军队基本分为三类,禁军、厢军、乡兵。

  禁军是中央军,抽取厢军勇武者组织而成,全国重地均由禁军把守;

  厢军是地方军,是各地节度使招募训练的,平时驻扎各地维持统治;

  乡兵是民兵,由各地乡勇组织而成,仅为保卫地方安宁,不用出征。

  禁军在五代时期和大宋,都是国家的主力军,国家最主要的战斗力,对中央政权构成最大威胁的就是禁军头领。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就是因为他自己是禁军老大。

  为了防止手下的人也会依样画葫芦,建隆二年(961)春,赵匡胤决定整顿禁军,他分成三步棋。

  第一步:改革禁军制度。

  开国之初,大宋的禁军制度和后周一样,都是分为两大系统:侍卫司和殿前司。

  侍卫司统辖皇帝直属的军队,有马军、步军两大主力,以及其它兵马。

  殿前司都是些武艺高强的军士,任务是侍卫皇帝。也有马军、步军两大主力,以及内殿直,散指挥等兵马。

  侍卫司的官职设置是:以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为长官,下辖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分统马步禁军;

  殿前司的官职设置是:以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为长官,统殿前诸班、直及马步诸军。

  要改革禁军制度,就要先将慕容延钊和韩令坤这二人调离岗位。赵匡胤分作两步走,先派他们到地方上去担任节度使。

  任命慕容延钊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西南面兵马都部署;任命韩令坤为成德节度使,封南阳郡公。名义是他们还是禁军首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实际上对禁军已没有了实际的控制权。接着才是改革禁军制度。

  赵匡胤直接抹去了侍卫司的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殿前司的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这些官职。

  将侍卫司分成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官职设置为: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

  殿前司也是一样的官职设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

  这样,禁军就分成了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司并称三衙。

  赵匡胤选的禁军将领都是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同时,这些禁军将领的品级都不高,无权调动军队。

  禁军的兵籍和发兵权归枢密院,枢密院可以调动禁军,但手中无军。

  赵匡胤终于想明白了,怎么管好这两支强大的禁军。经过改革,分离了军队的指挥权与调动权,禁军的指挥权与调动权全部由皇帝一人把控,军队权力集中到了老赵一人手里。

  禁军按人数分为都,营,军,厢四个级别。

  一都一百人,设都头、副都头。《水浒传》中武松曾任都头,手下有一百个弟兄;

  五都为一营,设指挥使、副指挥使;

  五营为一军,设军都指挥使、军都虞侯,《水浒传》中多次陷害林冲的陆谦,就是虞侯;

  十军为一厢,设厢都指挥使。一厢大概有两万五千人。

  第二步:强干弱枝,全国招募勇猛强悍的士兵。

  宋太祖赵匡胤先是裁汰殿前、侍卫二司所掌握的士兵,剔除老弱怯懦者,将骁勇将士编为上军;接着命令各州郡将所部精兵送至都城;三是挑选精壮的士兵作为兵样,量化身高、体重、胖瘦,制定标准,分发到各地,以此来招募训练士兵,待训练完成后送到都城。

  用这种方法,赵匡胤将全天下最勇猛、最强悍、最能战的士兵,统统收纳到禁军当中来,禁军的战斗力远远强于普通厢军,即使有节度使想造反,他们手下的兵,也干不过中央禁军,这就是强干弱枝计策。

  第三步:禁军驻扎实行“番戍制度”,每三年更换一次驻扎地。

  禁军将领手下的兵,每三年换一个地方,这样可以避免军队与当地豪强勾结,形成地方势力,地方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番戍制度”还可以充分锻炼禁军,使每一部禁军都有机会驻扎京师和守边。大大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与适应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