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华夏的工业体系现状-第3/4页
面对战争威胁,华夏人民不得不付出暂时不能更快地提高生活水平的牺牲。1969年,在珍,宝,岛发生华苏边境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华夏内地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
面对再次的战争威胁,太祖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打一场恶仗”的号召,于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响彻天南海北,每一位华夏人都同仇敌忾,全民备战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华夏的三线建设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大三线建设历时1964-197T14年,若包括1958--1964的前期6年共20年整,核心时间段为1964--1972计8年,横贯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主要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
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
他们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随着成,昆铁路与贵,昆、川,黔、成,渝铁路相连,构成了西南环状路网,并有宝,成、湘,黔、黔,桂三条通往西北、中南、华南的通道彻底改变了建国前西南几乎没有像样铁路的历史。
在铁路交通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奠定了现在的发展基础。
其中一部分后世被称为西部脊柱,如攀支huā、泉酒、川金等钢铁冶金基地,泉酒、昌西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长城、水,城等大型钢厂,州贵、汉,中航空基地,川西核工业基地,长江中上游造船基地,四蜀、江汉、长,庆、中原等油气田,重渝、豫西、鄂西、湘西常规兵器工业基地,鄂省华夏第二汽车厂、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等制造基地,华夏西南物理研究院、华夏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
这形成了华夏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华夏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华夏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国防科技工业方面,形成了以重渝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都成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船舶工业基地以及以阳绵为中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研制基地,足以为现代化军队提供种类齐全的武器装备,形成了坚固的战略大后方“华夏的避难所”!
而今这一历时二十年的宏伟工程,基本上全部竣工。
这也是杨卫平下决心启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
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中,央制定的“43计划”全面实施的时候。
“43计划”是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委提交,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总结和统一规划,建议今后3~5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被通称为“43计划”是继苏联援建的“156项”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计在60年代华苏关系破裂后,华夏的对外贸易处于萎缩状态太祖曾考虑扩大同西方的经济引进。但是,由于西方的继续封锁只从法国、英国引进了一批汽车和石油化工制造设备。到“文,革”前期,对外引进几乎完全停顿。
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急于寻找海外市场。华美关系缓和,华夏重返联合国,打开了西方对华夏的封锁,为华夏扩大对外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43计划”的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5PH亿美元。
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国内配套和改造,总投资约200亿元,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投产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项目有武钢的1.7米轧机、从美国引进彩色显象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利用外汇贷款购买新旧船舶组建远洋船队项目、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项目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