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华夏的工业体系现状-第2/4页





    为了抗御外敌,太祖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大三线。

    按照华夏军事经济地理区划,沿海地区是第一线,包括沿海和边疆省区,如京城、沪海、津天、辽省、黑省、吉省、疆省、藏省、蒙省、东山、苏江、江浙、建福、东广等。

    三线则是指长城以南、东广省关韶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省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蜀、贵省、滇省、陕省、甘省、宁省、海青7个省区及晋省、冀省、南河、南湖、北湖、桂省等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

    四蜀、滇省、贵省及湘西、鄂西为西南三线,陕、甘、宁、青及豫西、晋西为西北三线。

    相对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称小三线。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它基本上是指不包括疆省、藏省和蒙省在内的华夏中西部。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地带,就是二线地区。

    华夏属于均衡型国土形状,东西南北外围至中心地区距离相差不大,可以明显地分出内外线、前后方。

    从四个方位最顶端测量华夏的中心点,大致在甘省兰市至陕省长安之间的宝,鸡。

    再从自然地形看,华夏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由南至北是云,贵高原、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山脉、贺,兰山脉等,海拔几千米以上,地势险峻,气候复杂,形成难以逾越的天然半月形屏障。

    历史上曾经远征欧、亚、非的马其顿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至此而止,从未有任何一支外国军队能够从西部入侵华夏内地。

    东北部有大小兴安岭-,也易守难攻。陆地疆域中惟有北部内,蒙,古高原中部,相当开阔,大部为沙漠、草原,是一条易攻难守的通道,须后退到陕省秦岭ˉ、晋省雁,门关一带方有险要可守。

    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地势较为低缓,多为丘陵和平原,后退到太,行山脉方有利据守。

    于是,太祖等华夏领导人确定将川、贵、云、陕、甘、宁、青和鄂、豫、湘西部作为三线战备后方。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军事包围,对新华夏的威胁依然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由于当时对苏联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接受苏联经济援助,实际上将苏联作为大后方,建设重心放在东北、华北地区。建设战略后方的问题并不紧迫。

    然而,1960年华苏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对我虎视眈眈;

    盘踞在台湾的蒋校长政权咄咄逼人,妄图反攻大陆;1962年,印度在华印边境挑起事端,直接导致华印军事冲突。

    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试图出动空军袭击华夏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并打算联合苏联进行。

    美国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此进行了讨论,并与台湾进行了具体商议。

    美军航母在台湾海峡举行了核战争演习,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越南战争规模扩大,并延烧到华夏南部地区,琼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直接威胁华夏安全。

    面对战争威胁,太祖和中,共中,央毅然决定,中止原来“抓吃穿用”的“三五”计划设想,8月19日,李,富春、罗,瑞卿联名向太祖和中,央提出了。

    10月30日,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决定从1964年起转而加紧进行战备工作,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地区,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理想的战略后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