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长平赵蕤
绵州东南,有一条名为涪陵的大江,顺江而下,是另外一个不大不小的州邑——梓州。梓州郪县长平山上,住着一名隐士,名为赵蕤,人称“赵处士”。李长庚前往匡山之前打算先去拜访这位隐者。
赵蕤乃是唐朝道家末枝纵横家,读百家书,识千派文,博于韬略,长于经世。年轻时也曾志在经世济国,但是多次应举落榜,对科举制度颇有微词。及老,隐于深山,不问世事,所谓“夫妇隐操,不应辟召”。
李长庚爬上崎岖逶迤的山路,越过潺潺流动的溪流,约莫午时,终于到了赵蕤所住之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木栅栏围起的一个院子,院子后是一间精致的木屋,木屋旁簇拥着两间矮小的茅草屋。这就是所有了。
李长庚走进院子,来到木屋外,只听得一声苍老的声音在耳畔响起:
“何方贵客前来造访?”
李长庚定睛向屋内一看。只见一位老者正负手立于室内,白发苍颜,瘦骨嶙峋,但是一对眼睛却依然睿智透亮。
“晚辈李长庚,早听闻赵老学问过人,今日特意来访,望能从君求学。”李长庚抱拳弯腰。
“所学为何?”赵蕤问。
“所学愿为天下,经世济民,立心天地,立命生民,藏器于身,随势而动。达时兼济天下,穷时学艺南山。”李长庚抬头道。
“仅此而已?”赵蕤再问。
“天下者,展才华之一处也;所学,也愿为故里谋利,为亲友求善,为自己得福。”李长庚又道。
“好一个‘所学为故里谋利,为亲友求善,为自己得福’,请坐。”赵蕤见眼前这个年轻人器宇轩昂,仪态不凡,头上隐有龙虎之气,以后定是出类拔萃、牵执牛耳之人物,自己心中也颇为诧异。又见他如此坦率地说出心中所想,而不一昧附会空谈,心中对李长庚更是多出几分好感。
李长庚入席而坐,一老一少就开始交谈起来。谈论的东西囊括古今,触及百科。李长庚由衷佩服赵蕤丰富的学识;赵蕤也颇为赏识李长庚的气度。一老一少竟成忘年之交。
李长庚于是在此地住下,细心而虚心地向赵蕤学习。
一方面赵蕤教授李长庚帝王之术和王霸之学,悉心讲授御人之门道,和交往之学问。赵蕤著有《长短经》,共十卷六十三篇,上自“君德”、“臣行”、“王霸”,下及“是非”、“通变”、“相术”,赵蕤也一一为李长庚细心讲解。其中,赵蕤教授李长庚冥想之术与望气之法。冥想可以定气凝神,平和心境,置心、意、灵专注于原始之初,不受外界诱惑与蒙蔽,愈经修炼,精神愈发坚韧。而望气是通过瞄准目标的远处,半阖双目入静,似看而非看,目注而达心,久而久之,可见冉冉升腾,薄轻飘渺的岚雾,此为自然的环境之气和阴阳宅内气相沟通的气,也称之为晕。可以望物,也可望人。气色光明则发兴,气色暗淡则败落。气呈红色则巨富,气呈黑色则有祸,气呈紫色则大贵。李长庚都心领神会,一一练习。
另一方面赵蕤也希望提升李长庚的剑术水平。尽管李长庚剑术有一定基础,但招式过于简单呆板,不够轻盈灵活;而且出剑有些柔软乏力。练剑者都希望“力达剑尖”,将腰、腹、手、腿的力量汇聚一处,直达剑尖,而李长庚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赵蕤也是一个击剑任侠之人,虽然年龄衰老,但是一招一式依旧沉稳有力,两人几番拿木剑比试,李长庚都难占上风。
“使剑,有刺、劈、抹、挑、撩,点、斩、崩、压、削等动作要法,一招一式都需要拿剑之人细心领会,也需要长年累月地积累经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剑式。”赵蕤边舞剑边对一旁的李长庚说道。
“晚辈受教了。”李长庚也是边说边模仿赵蕤出剑。
两人相处了半月有余,期间李长庚收获许多知识。虽然不舍,但李长庚觉得是时候离开此处前往匡山了,毕竟匡山才是自己此次出行的最终目的。
分别前夕。两人仍然促夜长谈。
“长庚,世间博得功名的方式有千万种之多,但千万不要去参见所谓的科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