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枪神童渊-第3/5页





    那行人毫无防备,骤然被包围住,最先的反应是往腰间摸刀。周澈心中一紧,就要拍马过去,却又见在周仓说了句什么后,那人随即放开了手。两边交谈几句,因相距远,周澈听不到具体内容,只有只言片语被风吹来,大概是周仓在询问他“从哪儿来”、“叫什么”之类。

    很快,周仓问完了话,留下裴元绍、庆锋看住那人,赶回来禀报。

    “问清楚了?怎么说的?可有路引?”

    “他自称荆州襄阳人,从冀州来,姓童名渊。有路引。不过我看似乎他是个高手,不似普通旅人。”

    “童渊?”周澈愣了下,又下意识地转脸去看了一眼黄忠,再回过头来,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童渊。”问道,“……,他说他是哪里人?”

    “荆州襄阳,却是从河北归来。”

    周澈扒拣记忆,却和初见黄祖、黄叙时一样,也是半点也想不起某某是是哪里人。他心道:“童渊?!好耳熟啊?只是.....唉.....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恨以前看书不求甚解,凡遇到人名、籍贯处都是一眼扫过,致使现在如此茫然。……,罢了,不管此人是谁,只冲周仓说他是个‘高手’,我便得见上一见。”

    周仓见他突然发呆不语,觉得奇怪,旋即咳嗽一声,问道:“三叔?”

    “啊?”

    “话都问清楚了,那人该怎么办?是放走?还是留下来再盘查盘查?”

    “我去见见他。”

    周澈招呼黄忠父子,打马奔驰,也不等周仓跟上,径来到裴元绍、庆锋的边儿上,打量这个叫“童渊”的行人。

    行到近处,才发现这人个子八尺上下,换算成后世的单位,也就是一米八吧,面容枯黄,外披蓑衣,里边只穿了件黑色的单衣。此时,这人已将斗笠取下,头上戴了个竹冠,装束简陋,腰上插的是长剑,剑柄上缠绕了几圈麻线,剑鞘只是两个木片,外用绳子缠着,包住了里边的剑刃。不过这个人确实如周仓所说的一样--是个高手,无形中有一股强大威势气场散发着---不怒自威。

    周澈打量这人的时候,这人也在打量他,心道:“不意这等地方,竟有此等亭部官长!”周澈骑马带刀,装扮利索,人既英姿飒爽,随行的黄忠诸人,也是仪表堂堂,更兼身材壮大。

    这人看着黄叙,又想道:“这少年暖裘骏马,宝剑玉佩,显然非富即贵,却恭恭敬敬地随行在这个亭吏身侧,煞是奇怪。”琢磨归琢磨,不耽误作揖行礼,他自报门户:“诸君可是本地的亭部巡查么?在下童渊。打从河北来,备归去荆襄。”

    周澈跳下马来,把这人扶起,还礼笑道:“在下周澈,见过足下。”

    “周……?”

    童渊怔了怔,试探地问道:“敢问可是安城周氏的周?”

    “正是。”

    童渊闻言,立刻又行了一礼,这一礼比刚才那一礼隆重多了。他说道:“久闻周氏高名,今日得见足下,三生有幸。”心中恍然,“难怪这富贵少年恭谨相从,他却竟是出自周氏。……,只是怪了,有这么好的出身,却怎么来任职亭部?”虽有疑惑,不好相询,暂且存疑心中。

    周澈上前两步,再次将他扶起,笑道:“足下也听过我周氏之名么?周澈不肖,愧对家门,不敢当足下之礼。”问童渊,“请问表字?”

    “在下草字雄付。”

    “足下荆襄人氏却从河北冀州归来?冀州距此地有数千里之远,天寒地冻的,你怎么一人行路?”

    童渊答道:“我以武会友,去冀州拜访大贤良师。”

    “噢?大贤良师?张角?!那不知足下的恩师是哪位大贤?”

    “确实是去拜访大贤良师。我的恩师是常山国玉真子。”

    常山国?!东汉永平十五年,孝明帝封皇子刘昺为常山王。都城元氏(今河北元氏县殷村镇故城村)。领11县和都乡侯国(今河北平山县城西)。

    建初四年(公元79年),徙常山王刘昺为淮阳王,常山复为郡。永元二年(公元90年)封淮阳王昺之少子刘侧为常山王,常山复为国。从此,常山王国一直沿袭到220年魏国建立时废除为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