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徐州之战(279)-第2/3页
像现在,没有任何一人敢保证谁会胜利谁又会失败一样,这都是未知数,尤其是他们三方当事人更是如此,都认为占据着极大的优势,可都时刻保持着警惕,无一例外都特别紧张。
但是在梁大诸侯的联手进攻之下,刘澜肯定是那个不被看好的一方,最少非要选择一方会胜利的话,那么曹袁一方的可能‘性’自然是最大的,不管是旁观者局外人,也包括刘澜自己,但刘澜有一句话一早说过,实力的差距是实力的差距,却并不等于最终的结果,我们是很难凭借现有的力量来抗衡曹袁大军,但这并不等于我们没有机会。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自古皆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么只考虑实力,那这一仗不用打了,直接投降好了。
刘澜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在实力定位了之后,在和徐庶、陈宫等人做出部署时,他十分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实力不济有实力不济的打法,这好像攻城,兵力是敌人的十倍,那不用攻城的而是直接围城,而兵力是敌人的五倍则又无须围城而要直接攻城,这些要随机应变。
而现在敌人实力占优,我们去硬拼,这是以卵击石,既然无法与敌人抗衡,那又何必去白白送死?
而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知道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又该如何利用我们的优势来对敌人的劣势,那什么才是我们的优势呢,徐州是我们的根基,百姓向着我们是我们的优势这叫做人和,我们对徐州地形熟悉,这又叫做地利,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
而这才是刘澜最终决定到广陵的原因,也是必须要让关羽尽快做出选择的关键,如果退到广陵曹袁还敢来,那他们是自己找死,到了广陵刘澜有太多办法制他们与死地,这感觉好像冀州之战时袁绍选择在界桥与公孙瓒开战是一个道理,是要把你的战线拉长,后勤得不到保障,而这是取胜的机会。
当然现在还没有到最后的时刻,现在还有一线希望,是关羽,如果它能够战胜丑,那么一切的结果都会因此而改变,这同样也算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只不过这个可能‘性’并不大,不是刘澜不看好关羽,也不是关羽无法奈何丑,而是在如今的局面之下,丑一味死守关羽拿他还真没什么办法。
这战争占据优势的一方本来不怕你拉开阵势作战,反而还巴不得你这样战斗呢,可害怕似刘澜这种,死缠烂打还又逮不着你,干生气却拿你没办法,这才是最可气的情况,好像这半个月来,曹‘操’高览一直都知道刘澜在哪里,可是抓不着他,你来他走,你走他又来,这样的对手,换了谁来也拿他无能为力。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曹‘操’才会想到了孙策,早在半个月前,他便派使者前往长沙,与张羡以及孙策接触,曹‘操’不怕孙策占领丹阳,甚至还乐于见到他战胜刘澜,这符合他的利益,算是培养出下一个刘澜又能如何,最少等孙策变成刘澜那都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可却能够让他在短时间内解决最大的敌人。
曹‘操’可以等待,也愿意等待,如果不是夏侯惇和郭嘉,曹‘操’会这样一直等到开‘春’,那个时候孙策会给刘澜一个大惊喜,可是二人的劝阻却让他醒悟过来,把一切都放在一个人的身,是不明智的选择,最少现在连孙策是否答应出兵都没消息的时候。
我们要更积极和主动,要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而不是等几个月后的孙策,万一孙策失败了呢,那个时候再想对付刘澜不是更困难了吗?
所以这一仗还得靠自己,或者说要靠高览,与其联合作战是最佳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而郭嘉说服高览,也自然是情理之,并不使人意外的结果了。
目的一致,是研究作战计划的时候了,现在双方处于对峙状态,首先得保证充分的粮草供应,不管曹‘操’是否想尽快打破僵局,可在没有胜算之前,保证对峙的前提不是粮食嘛,好在因为徐州城这些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那么曹‘操’有了底气,不管是战还是对峙都有把握,尤其是打赢这场战争的底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