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徐州之战(235)-第3/3页
一年半的时间,从亭长到县长再到被调到吕县做县令,刘澜帐下都明白,能在吕县当县令,郑小同迟早高升做彭城国相。
虽然没有多少人明白刘澜为什么如此看重吕县,每每都把一些他看好的官员调到这里为县令,这感觉好像吕县是他的亲卫营一样,只有在此接受锻炼后,尤其是那些副都督,往往都会在各军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郑小同今年不过二十二,但颇有其祖父之风,眉清目秀,面白如雪,长髯美须,甚至连身高都一样,八尺一寸,虽然不清楚他是否能和郑老一样能喝酒一斛,但其却小小年纪学综六经。
这时代的儒生,往往都是通一经,也是说这时代的儒生只要通一经能做官,好像袁绍家族,是通易经而已,但自郑玄以及跟着他学郑氏学的弟子,却是博稽六经,尤其是这郑小同,因为其祖有通儒之名,所以更有了小通儒之喻。
他在县令理政,注重儒道教化,治下百姓知礼懂仪奉公守法,乃是整个彭城国的典范,今年评政绩,郑小同不仅在彭城郡内位列第一,甚至是在徐州州内,也无人能及。
“主公。”刘澜抵达吕县,郑小同携周仓开‘门’迎接,刘澜前将二人扶起,在徐州刘澜治下,郑小同是较特殊的那一个,因为郑玄的原因,再加刘澜治下又多用郑玄弟子,所以算很多人没有见过他,但也会知晓有他这么一号人,他的意义往往是一种标志,刘澜对他的看重,甚至远超孔融。
孔家代表儒家,但郑小同则代表着郑学,当他看到郑小同的一刻,眼神立时变得严厉起来:“小同,你怎么没有随军师他们一同离开?”说着他看向了周仓,有些不满,周仓有些委屈,其实他刘澜早来不了多长时间,结果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有苦难言,这也是刘澜,不然的话他还真想分辨两句。
“主公别怪罪周将军,他也刚来,卑职为确保吕县万无一失,故此才迟迟没有撤离,这也是军师的意思,如果连卑职都撤离了,吕县没有主官一旦‘乱’了,主公的部署还怎么能成功?”
刘澜看了他一眼:“既然我已经来了,你抓紧时间撤到下邳去吧。”
“主公。”
刘澜直接打断了他道:“不用多言,这一路我遇到太多你现在想法的郡守县令,我知道你想出一份力,可如果你留下来能帮得忙,我又怎么可能让你离开?”
有些话刘澜不能说的太细,现在的局势之下,连徐庶都帮不忙不得不被迫撤离,更何况是郑小同这样典型的人,把他留下只会裹‘乱’,绝不可能有任何帮助,更不会有什么出路,反而只有让他们离开,刘澜才能放手一搏。
刘澜转头看向许褚:“明天送郑县令离开。”
“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