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传承机制-第2/2页
事实上我是在看一个能统一大业的君主,他的政治手腕和远见卓识。
残暴,不用去学,野蛮,不用去看。
但是他行之有效的,统一全华夏领土的治军之道,才是铁木真成就大蒙古帝国的一个军事理论基础。
在军事策略上,战争手段上,我铁木真询问博尔术、木华黎、赤佬温、博尔忽、哲别、者勒蔑、速不台、呼必来这些著名的蒙古战将。
但是在对外战争策略和管理上,我遵循的是行天地之道,以安黎民,动雷霆之兵,讨伐不臣之心。
这就是丘处机曾经给我阐述的王道。
在文化上,兼容各国古老传承。
在宗教上,揽阔四海之信徒。
在商业上,开通东西方故国商路。
在外交上,推行唯吾独尊。
这就是蒙古帝国,这就是曾经的成吉思汗。
所以它无形之中具备了大国的风范。
或许传教士鲁布鲁克,在东方世界构想基督圣徒的计划,彻底的遭到失败。
鲁布鲁克回到西方世界,一番对东部蒙古大帝的描述,激起了培根对东方的神往,但他自己却意志消沉了下去。
他不再寻求返回东方的机会,相反,开始劝说基督教世界不要再将传教士派往遥远的鞑靼。
此后许多年里,东方再没有接到基督徒的消息,直到尼可罗.波罗兄弟开始他们的旅程。
公元1261年,威尼斯商人尼可罗.波罗与兄弟马飞阿.波罗前往黑海北岸做生意,返回时,因为地区战乱而不得不绕道波斯。
结果却遇到当时忽必烈大汗的一位使者,因此就带他到了哈剌和林。
这也是忽必烈第一次见到拉丁人,在蒙古帝国的首都,尼可罗.波罗兄弟受到了大汗当时的盛情款待
或许,经常来往东西方商道做生意的波罗兄弟,事实精通东方语言,这大大便利了他们与大汗之间的交流。
忽必烈当时以慈祥的态度和他们交谈,还亲切的询问西方各国、罗马的教皇和其他各基督教君主王公的情况。
其实忽必烈目的,是希望通过商人的眼睛,来事实了解这些国家领土的治理、司法和军事状况。
后来他对教皇的传道情况和基督教事业,尤其感兴趣。
此前虔诚的传教士鲁布鲁克,当年没能说服蒙哥大汗,但波罗兄弟的热情回答却令忽必烈大汗相当满意。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波罗兄弟娴熟的外语能力,他们不用像鲁布鲁克那样,受制于一个语言蹩脚的翻译,但另一个因素也系更为重要。
作为商人,在“基督即真理”这个问题上,波罗兄弟身上没有教徒鲁布鲁克那样厚重的傲慢和一种偏执,无疑这种形式相反会让大汗更容易接受他们。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该是位子系平等的关系才行。
强加于人的家长态度,鲁布鲁克说得再有真理,也没有人信服。
于是一种信仰,或许就此敲开了东方古老文明的大门。
基督教,在忽必烈时代,进入了蒙古帝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