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3)-第2/3页





    只见孙绍面沉似水的说道“我主已于半月前称帝,国号为吴,建元黄龙,‘吾皇’特命本使前来与贵国再订盟约。”&1t;/p>

    刘禅一听这话,脸色剧变,他转头看向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一言不,而是仔细的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曹丕篡汉称帝本就大逆不道,为延续刘汉社稷,刘备在群臣的‘软磨硬泡’下才勉强称帝,七年之前孙权自称吴王倒也没有什么,既然孙刘复盟,江东孙氏享一王爵也无可厚非,但如今连孙权也登基为帝,想那曾经权倾天下的曹操至死也未敢染指皇冠,汉室后裔的刘备也只是在曹魏代汉后‘被迫’建统,如今这个曾经的江东少主在执掌江东牛耳三十载之后也龙袍加身,都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而今天下竟然出现了三个政权,同时存在了三位皇帝,不仅如此孙权还特命自己的侄子到蜀汉传达这一消息,其中之意也再明显不过---若蜀汉承认孙权称帝的事实,孙刘联盟千秋永固;如若不然,蜀吴两国再起刀兵。&1t;/p>

    诸葛亮上下打量着孙绍,突然说道“敢问尊驾可是小霸王孙伯符之子?”孙绍闻言浑身一个激灵,“不错,先父正是小霸王孙伯符。”孙绍定了定神说道。&1t;/p>

    “亮久仰令尊大名,只是一直无缘得见,孙氏一门忠烈,昔日酸枣会盟,十八路诸侯各怀鬼胎,唯独令祖乌程侯一心忠于汉室,率军攻入洛阳,真乃我大汉之幸;后袁公路窃得玉玺妄自称帝,令尊与之决裂,实乃大义之举。”诸葛亮恭维道,但孙绍却听得出来,诸葛亮字里行间暗藏机锋,无不在表达孙氏父子忠于汉室之过往,孙绍微微躬身“丞相谬赞了,这实乃臣子的本分。”&1t;/p>

    诸葛亮见孙绍并不正面接招,话锋一转,“吴王继承大统,不知令祖令尊作何追谥?”如果说诸葛亮之前的话还略显含蓄,那么这句话直接就将那客套的伪装一把撕掉。昔日曹丕称帝,追谥其父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追谥长兄曹昂为丰悼公,三年之后又进一步追封为王,但曹昂并无子嗣,对曹丕的皇权也构不成任何威胁,追封忘兄为王,反而堵住一些人因为曹丕接连迫害三位胞弟的所产生的流言蜚语。但东吴方面的境况却不然,孙绍乃乌程侯长子长孙,其身份地位在东吴可谓极其敏感。&1t;/p>

    孙绍脸色微微变化,然而还是保持着理智,“回禀丞相,吾皇追谥先祖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而先父...”孙绍停顿了一下,“先父被追谥为长沙桓王。”诸葛亮听后点了点头,“如此说来,尊使就是吴国的郡王殿下了,失敬失敬...”却不料孙绍一听这话脸‘刷’的一下变白,诸葛亮明显感觉到孙绍此时胸口不断得起伏,只见孙绍微微的咬着嘴唇,在平复了许久之后说道“丞相折煞在下了,吾皇恩典,册封在下为侯,绍愚钝,担不得王爵之重任...”听孙绍这般一说,就连诸葛亮都有些意外,虽然二人初次相见,但诸葛亮深深感觉到孙绍并非是普通膏粱子弟,且又听廖化谈及昔日与其在荆州之过往,便知道此子本事绝不在其父之下,然而叔父登基,自己只获得一个侯爵,甚至被指派出使蜀国,这更是一种无形的羞辱。隐隐约约,诸葛亮对这个孙氏贵胄产生了一些同情之心。&1t;/p>

    正当诸葛亮还在感慨之际,孙绍立即说道“还望陛下与吾皇再定盟约...”诸葛亮没有说话,而刘禅面有难色,孙绍似乎猜透二人心中的纠结,紧接着说道“陛下和丞相无须多心,昔日贵国使臣邓芝入弊国与吾主重修盟好之时就曾言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唯有德者据之,今曹贼不义,篡汉自立,人神共愤,蜀吴两国应当同仇敌忾,铲除奸贼。”刘禅倒吸一口凉气,他未想到此人竟然如此机智,竟然在顷刻之间化解尴尬,而诸葛亮更是吃了一惊,三足鼎立本是自己尚在草庐时对天下的预判,而二分天下则是周公瑾对孙权提出的战略方针,而当今天下的形式注定是三足鼎立向二分天下过渡的走向,曹魏强大,也只有孙刘联合这一条路可走,可见孙绍的洞察力绝非等闲之辈可比。&1t;/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