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3)
廖化此言一出,诸葛亮等人俱是一惊,就连魏延也并未料到,一脸愕然。廖化立刻说道,“我军撤退,敌将王双领兵追击,若非魏延将军及时赶到,我后军定阵脚大乱,现有王双级在此,末将望丞相三思...”说罢廖化一挥手,一名军士捧着盛放王双级的托盘来到诸葛亮面前。&1t;/p>
诸葛亮一见王双级,脸上的神色渐渐和缓,而杨仪的脸色则难看了许多,本想弹劾魏延擅自出兵,却不料魏延反而立下一功。而魏延对廖化之言不置可否,他为一堂堂武将,冒领他人之功本就不是他的做派,然而此时如果不承认王双是自己所杀,自己很可能会被罢帅免职,迟疑再三,魏延诺诺的说道“斩杀王双,非文长一人之功,若非廖将军亲率大军与王双周旋,文长也难保...”&1t;/p>
“既然如此,尔等就不必再做争论了。”诸葛亮笑着说道,“此次兵出散关,虽受挫于这陈仓城下,但却未伤我军元气,曹魏从荆州撤军,解了东吴之围,文长又斩了敌将王双,虽有遗憾,但也值得庆贺。”诸葛亮说完,魏延和廖化皆长舒了一口气,魏延看向廖化,眼中投以感激的目光,然而却对杨仪更加怀恨在心,望着杨仪同样有些失落的背影,魏延脸上的肌肉不停的颤抖...&1t;/p>
&1t;/p>
虽然陈仓之战以蜀军的撤退而告终,然而回到成都之后,蜀主刘禅依旧犒赏全军将士,并抚恤阵亡将士家小,王双的级被悬挂在城门之上,可叹王双一世猛将,却落得个级示众的结局。不仅如此,诸葛亮命工匠打造了一件大型的铜鼎,成都的正中央,并取名---定军鼎,诸葛亮亲自撰文记叙了此次陈仓之战蜀军的功绩,一时之间成都城内百姓欢欣鼓舞。在经历街亭惨败的蜀汉的确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人心,然而廖化却有些不解,虽说陈仓之战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然而若是这样‘大肆渲染’也的确有些言过其实,此次交战,蜀军虽然损失兵力并不多,而且斩杀了敌军大将,但是攻城器械损毁殆尽,蜀国和魏国谁也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廖化不明白一向沉稳老练的诸葛亮会如此反常。而几日之后,随着东吴方面使臣来到成都,廖化心中的疑惑也逐渐解开,而在东吴的使臣队伍里,廖化看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孙绍。&1t;/p>
&1t;/p>
那一日,孙绍身着一袭红色长衫头戴金冠走上大殿,廖化看见几年未见的孙绍身上多了几分稳重,而孙绍也注意到了廖化,礼貌的向廖化点头示意。蜀主刘禅坐在龙椅之上,仔细的打量着这个年纪只比自己大五岁的东吴贵胄---曾经名震江东的小霸王孙策之子。倘若不是孙策英年早逝,那么孙绍此时定是江东储君的不二人选。&1t;/p>
“臣孙绍参见蜀主、参见诸葛丞相。”孙绍不卑不亢的朝刘禅和诸葛亮拱手,“尊使不必多礼,尊使远道而来有何见教?”刘禅问道。&1t;/p>
“曹贼南侵我东吴荆州,多亏贵国出兵散关,迫使魏军主力回撤,我荆州得以转危为安,我主命在下出使贵国,表达谢意。”孙绍慢条斯理的说。&1t;/p>
满朝文武听得孙绍之语,不由得出感叹,这荆州原本属于蜀国的势力范围,如今却划进了东吴的版图,而此次蜀军兵陈仓,竟然最后也是给东吴作了嫁衣。而孙绍还一口一个“我东吴荆州”,更是刺痛了蜀国老臣的心。&1t;/p>
“据闻贵国攻打陈仓多有损耗,我主深感不安,特命在下带来黄金千两,丝帛万匹,以作贵国劳军之资。”&1t;/p>
“吴王客气了,自赤壁之战以来,孙刘两家本就一体同心,誓破曹贼,共保汉室江山,今尊使来我成都,不妨多住几日,领略我西川的风土人情。”刘禅倒也憨直,并无太大君王的架子。&1t;/p>
孙绍微微一笑,但转瞬言道“蜀主不必客气,本使此次入蜀,除了代表我主表达谢意之外,还有一事也颇为重要...”说到这里孙绍停顿了一下,诸葛亮等人静静的看着孙绍,孙绍缓缓开口,不料此话一出,惊得满朝文武目瞪口呆,就连一直稳如泰山的诸葛亮也不禁身体一颤。&1t;/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