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仁者无敌



    一直很喜欢屈原,喜欢他的辞赋,更喜欢他的品格,忠贞爱国,至死不渝,同时又狂放不羁,特立独行。能够与这位伟大的诗人握手言欢,称兄道弟,真是无比荣幸。

    《橘颂》应该是他最早的作品,朝气勃发,坚定自信,通过赞颂橘树的绚丽多彩、高洁无私,表达他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苏世独立、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我抱拳道,“屈兄乃盖世奇才,国之栋梁,屈兄之赋,令人耳目一新,比之风雅,更脍炙人口。”

    屈原道:“王贤弟谬赞,愚兄实不敢当。”

    我还想夸赞他的辞赋,可是又一想,二十岁的屈原还不一定写出惊人之作,《惜诵》应该是在遭馋被疏之后所作,至于《九歌》、《离骚》都是被流放到汉北以后所作,故此司马迁说,“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我自然不敢跟他提到这些,于是赶紧岔开话。

    “屈兄此次前来赵国不知所为何事?”

    屈原道:“愚兄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乱,曾在石洞受巴山野老授经,然而目前诸侯混战,烽烟四起,意欲身许社稷,于是遍游诸国,苦苦寻求变法图强之道。闻听赵国君雍年轻有为,治国有方,遂游历邯郸,不想与王贤弟邂逅。“

    ”邯郸一游,不知屈兄有何感受?”我倒是很想知道屈原对我有什么评价。

    屈原道:“听说赵王耽于女色,而且平素也极少上朝理政,喜声色犬马。不知是否属实?“

    我感觉自己耳根发热,十分难堪。支支吾吾说:”这个,大概是吧。小弟也不甚清楚。”

    屈原道:“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身为一国之君,理应身勤社稷,夙兴夜寐,忧国忧民。岂可效桀纣之君,垂腴尺余,终为一夫,被国人诛之。“

    “屈兄所言甚是,小弟受教了!”

    屈原道:”但是就愚兄的印象,觉得这个赵王虽然年轻,却为人谦逊,尤其是特别尊重老人,对全国八十岁以上的老者有特殊的照顾。另外,农商并举,轻赋薄税,亦深得人心。孟子曰,仁者无敌。赵王推行仁政,必无敌于天下矣!“

    ”小弟亦听说孟轲游历诸国,力劝诸侯推行仁政,但是,仅仅推行仁政就可天下无敌吗?“我也很怀疑孟子的仁政学说。

    ”依愚兄之见,国之强矣,对内必先革除积弊,修明法度,广招贤才,对外需广交与国,合纵抗秦,只有联合数国之力,方能抵御强秦虎狼之师。“

    “说得好!”我十分赞成屈原的看法,与我长期以来的想法不谋而合。“屈兄一番话,不啻至理名言,小弟有个不情之请,说出来不知道屈兄肯不肯听?”

    屈原道:“贤弟何必客气,有话直说。”

    “屈兄留在赵国如何?小弟与赵王多少有些交情,窃以为,以屈兄之才,为赵国所用,必可大展宏图,创下不世伟业。”

    屈原微微一笑,指着面前的橘树道:“贤弟可听说否?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愚兄从小生在南方,与邯郸水土相异,不能适应赵国的水土。”

    我想到屈原后来的遭遇,心中黯然,唏嘘不已。他力主改革,触及贵族的利益,被上官大夫构陷,又遭令尹子兰和南后郑袖迫害,数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

    只好说道:“屈兄他日如若在楚国难以立足,不妨到邯郸找赵王雍,就说是王灵武的至交,赵王一定会收留屈兄。”我知道历史不可更改,但是我还是聊尽人意,也算是我对这位千古伟人的一片敬仰之情吧。

    屈原道:“贤弟何如戚戚然?你我大丈夫,能以身许国,为君王,为社稷,征战杀场,马革裹尸,快意恩仇,也不枉此生!将来愚兄如有机会,一定再来邯郸面见赵王,到时候希望与贤弟再次相遇,把酒言欢。”

    “好,一言为定!”我紧紧捂住屈原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