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后皇嘉树
转眼已过小满节气,愉快欢乐的夏天来了。王城里郁闷至极。我想出去走走,于是换上便装一个人偷偷溜出王城,在邯郸大街上闲逛。
邯郸城里男男女女纷纷换上五颜六色的夏装,邯郸人走路本来就好看,如今更加飘逸潇洒,人们忘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尽情享受短暂的和平带来的幸福安宁。如果没有战争多好,可偏偏生逢战国。
邯郸因靠近邯山而得名,由于邯山的山峰呈紫红色,因而最初叫邯丹,后来逐步演变为邯郸,单为山尽头之意,右边加邑旁说明这里很早就成为一座城市。邯郸城初建于殷商时期,到战国时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邯郸最初属于卫国,后属晋,三卿分晋归赵,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虽然数次毁于战争,但是经过几年的和平重建,很快又恢复成为黄河以北最大的城市之一。尤其是这几年自我登基以来,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吸引了来自各国的客商,纷纷云集邯郸,这里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起来,成为较大的铁器、铜器、瓷器集散地。
从大街一路向东,再向北不远就是丛台苑,高大的丛台耸立在中央,四周围有众多的楼谢台阁,满苑遍植松柏花草,绿树掩映,游人如织。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注意到一个身穿雪白罗服,头戴切云高冠的年轻人,风度翩翩,腰系博带,佩一把陆离长剑,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不凡的气质,根本不像一个买卖人。
他伫立在一株开满白花的橘树前,凝神遐思,浅唱低吟。
后皇嘉树,橘徠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
“好!”等他吟诵完,我不禁拍手叫绝。
他回过头来,一双深邃的眼睛透出智慧的光芒,俊朗的脸上洋溢着自信。
我赶紧双手抱拳打拱,“在下王灵武,叨扰了阁下的雅兴,冒昧之处还请见谅。”
他微微一笑,摇摇头,没有言语。
“阁下方才吟诵的可是《橘颂》?”我很喜欢屈原的辞,虽然不能全篇背诵这篇《橘颂》,但是对其中的部分句子还是印象很深。
他听了一愣,仔仔细细打量了我一眼,“敢问阁下是何方高人?”
我道:“在下乃赵国鄗城人,敢问阁下尊姓大名,何方高人?”
“在下姓芈名平,乃楚国人士,来自丹阳秭归之乐平里。王先生为何也熟悉这篇《橘颂》?”
我忽然想到屈原的老家好像也是湖北秭归,难道他跟屈原很熟悉?屈原又生活在什么时代?万一说错了话,不仅仅是被人嗤笑,恐怕后果更严重。我话锋一转说道:“方才看见先生独自在这株橘树前凝神遐思,故而斗胆发问,让先生见笑了!”
他爽朗地一笑道:“王先生所言不虚,此篇正是《橘颂》。今年正月初七正逢在下弱冠之礼,有感而发,连缀成这篇《橘颂》。”
我一下惊得张大嘴,难道眼前这个风流倜傥的年轻人就是被后世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我有点不敢相信。
“阁下不是刚才说姓芈吗?”
他微微一笑道:“在下本是楚王的同宗,只因祖上封于屈地,故而以邑为氏。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王先生就叫在下屈原好了!”
我听得有点懵圈。心里寻思,以邑为氏,那不是很乱套?按照这个理论,高邑人以邑为氏,都该称呼高某某,赵县人都该称呼赵某某,平山人都叫平某某……
“王先生贵庚几何?”屈原问道。
“在下虚长二十岁。”
“噢?好啊,咱们同岁。在下正月初七生日,不知道王先生生辰几何?”屈原有点兴奋起来。
“我是闰四月廿九。”
屈原一把拉住我的手。“相遇即是缘,你我二人今日能够在邯郸相遇,确是前世修来的缘分。在下虚长王先生五个月,不知王先生愿不愿意认在下这个兄长?”
我感觉自己的手在出汗,心脏激动得要从喉咙里蹦出来。看着屈原诚恳而又期待的目光,使劲点了点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