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公诚徐州领袖士-第4/6页



  如上文所述,幕府治所一迁,现驻郯县等地的大部兵马就会也迁入兖州,这样一来,兖州等地的军事实力固然是得到了充实,然徐州不免就会出现兵力不如以前这种情况,而这种情况之下,确如荀贞提到的这两个担忧,有可能青州东部,也即与徐州接壤的、本就是青州境内之前黄巾最为肆虐的北海等郡,以及长江对岸现内不稳、外又有敌的扬州就会出现问题。

  听完宣康的分析,荀贞颇是欣慰,颔首笑道:“你之此论,正与监军意同。”

  宣康是荀贞一手带出来的,经过这么些年的锻炼,他现能有这个见识,荀贞很满意。

  迁治本是件大事,可是因为堂中诸吏提前得知,都已经私下里讨论过了,所以却是今日正式讨论,不到一个时辰,就议出结果,以大家全部同意为结束。

  荀贞不是个磨磨蹭蹭的人,就打算准备宣布散会,却於此时,一人起身说道:“敢问明公,不知打算迁治何处?”

  ……

  这话问的没有由头,方才荀贞、张昭、戏志才等说迁治此事的时候,虽然没有直接说打算把治所迁到哪里,可都提到了兖州,而兖州最适合做迁治之地的,只有山阳郡的郡治昌邑,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却此吏突兀地道出此问,荀贞一下子也没搞明白其是何意思。

  这吏年岁不大,是幕府舍人之一。舍人,类似私吏。幕府此职,荀贞多任给了功勋旧臣家中尚未成年的儿子,如张昭、张?等的儿子就都曾任、或现在还是舍人。出於锻炼年轻人的目的,此回议事,荀贞叫他们也都来参与了。问话的此个吏员名叫薛茂,是故彭城相薛礼之子。荀贞和陶谦争徐州时,薛礼站队有功,其子因后得为舍人。

  荀贞回答他,说道:“山阳昌邑。”

  薛茂说道:“下吏以为,若迁治昌邑,将会有一大弊。”

  荀贞问道:“是何弊也?”

  薛茂回答说道:“昌邑离冀州太近,如果东郡有事,昌邑必然震动。”

  昌邑西过济阴、东郡,便是黄河,过了黄河,就是冀州,离冀州边境只有三百里远。

  荀贞问他,说道:“如卿此言,应该迁到何地为宜?”

  “下吏愚见,何不迁至沛县?”

  听完薛茂此话,荀贞顿时面现不悦。

  堂中又一吏急忙起身,说道:“沛县是豫州之土,明公的幕府治所岂可迁入沛县?万万不可!”

  薛茂昂首而立,大声说道:“设若无明公,豫州今早为袁公路、吕奉先所占矣,且孙伯符,明公之弟子也,今明公如果有意把幕府治所迁到沛县,一封檄文到处,下吏料孙伯符必欣喜欢迎,断然不会拒绝。明公,沛县处青、兖、豫、扬四州之中,用为治所,最合适不过!”

  荀贞怒道:“什么叫‘四州之中’?豫州,伯符地也!我与文台情若兄弟,文台不幸为贼所害,我自当全力相助伯符,我之治所怎能迁到沛县?你勿要多言,不许再说!”

  沛县是豫州之土,荀贞如把幕府的治所迁到沛县,说明什么?说明荀贞把豫州看做成了他镇东将军的辖地。这么做的话,孙策可能敢怒不敢言,但最终只会破坏两边的盟好。眼下来讲,这是断不可取的。

  荀贞却是也知,近年来,他帐下的文臣武将,颇有人私下议论,想撺掇荀贞把豫州收入直接的控制之下,不管他们是想要升官,――豫州一到荀贞手里,刺史、郡守、县令长与各类武官等大小官职就会多出一批,抑或是出於别的念头,有这种想法的人,为数不少。

  对这些,荀贞虽知,以前没有管过,毕竟这东西,拿到明面上来管,反而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没有想到,今日堂上薛礼却将此类人的这个念头,堂而皇之地说了出来。

  薛茂见荀贞大怒,不敢再说,惶恐下拜。

  荀贞拂袖说道:“卿等若再无别议,就请各回,预备迁治此事罢!”

  ……

  诸吏辞拜离开,荀贞留下了张昭、张?、戏志才、荀?、陈群几人。

  堂中清静下来。

  张昭见荀贞依然面带薄怒,笑道:“明公,可是还在恼怒刚才薛茂的建议么?”

  “张公,孺子欲陷我不仁不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