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公诚徐州领袖士-第3/6页
只不过,这一层意思,没办法在堂上,当着这么多吏员的面公开去讲;能说的,也只有张昭说的那个“勤王救驾,消灭李?诸贼,迎天子还於旧都,成就再度中兴我汉室之伟业”而已。
除掉这一层最根本的好处,还有一个不能为外人道的好处。
便是,如果把治所迁到兖州,荀贞对豫州的控制会变得更强。
徐州在豫州的东边,虽然两州也接壤,可是一则,郯县距离豫州远些,二来,徐、豫是东西并列,并无地势上的优势;若迁治到兖,就不但距离豫州的距离更近,且兖州在豫州之北,在地势上也有居高临下、如剑临头的优势。
荀贞问道:“迁治的好处,张公、志才已经说了,我也是这般认为;君等都是什么意见?”
堂上诸吏,一个一个地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尽皆赞成,无有反对之声。
诸人赞成迁移幕府治所到兖的理由中,不少人提到了“徐州偏远”这一条。
“偏远”此词听得多了,也许是因荀贞今天心情不错,――迁治看起来只是把治所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但其背后代表的意义却是十分重大的,这代表着荀贞现在的军事、政治两方面的实力和地位,比之往日,都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代表他的事业将要开始一个新的阶段,他的这个军政集团将要面临一个新的未来,所以他的心情属实不错,倒还真是如戏志才所赞,文思如神起来,忽又由此两个字,想到了一句话,“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荀贞一边听着堂中诸吏相继发表个人的意见,一边手指轻轻扣着案几,心中想道:“把治所迁到兖州之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可表我处江湖之远,忧心朝廷的忠诚,‘汉贼不两立’,此五字则就可做我成功实现下步目标后的政治号召。”
下一步,说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
到那个时候,把“汉贼不两立”这五个字提出来,不从天子令旨的,统统是贼,而他作为辅佐天子的大忠臣,自然就代表着汉。――“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两句话只有前句适用於荀贞,后一句不适用,首先,荀贞的地盘不算偏安,其次,“王业”只有帝王可称。
……
堂中诸吏一一发表完意见。
荀贞说道:“卿等之意,我尽知矣。既然卿等都不反对,迁治此事,今日就正式定下。张公、志才等在与我讨论此事之时,曾提出过两个问题,今日我也想问一下卿等对此两问的意见。”
幕府司马宣康问道:“敢问明公,是哪两个问题?”
荀贞说道:“这两个可能因为迁治而产生的问题,一个是青州,一个是扬州。”
堂上诸吏都是聪颖绝伦之人,不用荀贞细说,听得“青州”、“九江”这两个词,便都明白了荀贞说的问题指的是什么。
便有一吏起身,说道:“下吏窃以为,这两个问题可能会成为问题,但绝不会成为大问题。”
正是适才发问的宣康。
荀贞问道:“为何?”
宣康侃侃而谈,说道:“先说青州,荀使君有理政之能,娴熟兵事,其在青州,礼贤下士,安抚百姓,招徕流民,剿灭贼寇,种种施策,士民为之歌,有荀使君在,青州必不致生乱。兖州与青州之西段接壤,退一步说,青州即便真的有事,幕府援兵朝发夕可至,亦不足为忧。
“再说扬州,迁治入兖后,幕府离扬州会稍远,故扬州刺史陈温病故后,二袁与朝廷争扬,各表刺史以图继之,复荆州而下袁术、刘表又起战端,倒的确是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也不打紧。九江荀公德高望重,治政之能臣也,现又有冠军等将相助於他,冠军诸将皆猛将也,且九江北邻我广陵郡,有事,广陵可先援之,那么只要能够稳住半个月,明公的后续援兵自然也就到了。明公援兵一到,还有什么麻烦不能解决!是扬州也不足为为大忧也。”
“冠军”,指的是冠军校尉刘邓。
――“二袁与朝廷争扬,各表刺史以图继之”,宣康这句话说的是,陈温病故后,朝廷拜刘繇为扬州刺史,而袁术欲图扬州,表了惠衢为扬州刺史,袁绍闻之,也表了袁遗为扬州刺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