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短命也是第一-第4/11页



    说完了,朱瞻基再次叮嘱二人,勿泄密。

    后来,朱瞻基在任命王通为总兵官率军大征安南的同时,将通气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为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四人。朱瞻基再次表达了希望“使安南自为一国,以全一方之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的意愿。原先通过气的杨士奇、杨荣,此时支持朱瞻基,称他的决定“不失为圣君”,说汉唐以来每次征服安南,都得不偿失,我朝不应再陷入这个泥淖里了。但原先没通过气的蹇义、夏原吉则表示反对,他们说现在安南只是小丑作孽而已,一旦放弃了,不止有损明朝威望,更重要的是成祖以来20年的付出就都白费了啊。

    夏原吉画像

    这次谈话,朱瞻基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

    这正是朱瞻基所担心的,皇帝的任何重大决策,如果不能得到朝中重臣的一致支持,执行下去,铁定要背负千古骂名。明朝的皇帝看似权力很大,但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两代雄主,其他皇帝其实都活在制度的牢笼里。他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却不得不随时斟酌和衡量任性带来的后果。哪怕是在废皇后这件事上,朱瞻基都要在五六次与内阁重臣的沟通、寻求支持后,得到他们的一致同意后,才敢以胡皇后多病无子为由,改立孙氏为皇后。更何况,现在在讨论的是领土问题。朱瞻基内心承受的压力,肯定很大。

    事态的发展,最终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形式进行解决。朱瞻基想以一种体面的形式放弃安南,因此不断派兵进入安南,要靠碾压性的胜利来撑起帝国的颜面。但是,他先后派出王通、柳升、沐晟三个兵团,都被安南军队各个击破。最后,是在明军战败的情况下,与安南议和,被动承认了安南的独立地位。

    但不管怎么说,明朝帝国的敌人是在北方,不是南方。朱瞻基没有继续在安南战场投入人力和财力,适时放弃安南是正确的选择。他的统治政策基本都是父亲朱高炽的延续,但有一条,他是反对的——他放弃了父亲将帝都迁回南京的计划,而是继续祖父的决定,把帝都定在北京。他清楚地知道帝国的敌人在哪个方向。

    有一种说法是,朱瞻基选择继续以北京为帝都,是为了满足个人对于边事的着迷。受祖父影响,他喜欢巡边,边境上偶尔的捷报,都能使他陶醉。这是明朝皇帝重视但又轻视北方敌人的开始。朱瞻基的这个特性,很不幸地遗传给了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清初史学家谈迁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远因正在于此。

    《大明风华》剧照

    03

    1449年那场差点让明朝国祚定格在81年的土木堡之变,背后其实潜藏着一个制度性肇因。而这项制度,正是朱瞻基在位时期确定下来的。

    在明朝的皇帝里面,朱瞻基是一个比较懂得自省的人。帝国某地丰收了,臣僚照例要吹捧皇帝圣心感动上天,“圣心所欲,天必纵之”,肉麻得不要不要的。朱瞻基受不了这种吹捧,他会反问说,天果纵之,帝国其他地方怎么会有水旱之灾呢?还是我们的善政做得不够啊,我等君臣应该更加努力才是。

    但是,朱瞻基也并非完美帝王。他也有他的毛病。在官方史书之外,他是一个世人皆知的“蛐蛐皇帝”,喜欢斗蟋蟀,并且让这种爱好变成政治任务,引发了不少人间惨剧。在朝鲜的史料中,他还是一个喜欢朝鲜幼女的萝莉控,还在守祖父与父亲丧事期间,就迫不及待地数次派遣宦官前往朝鲜求取年幼的处女。

    最主要的是,他是一个有艺术天赋的皇帝。写诗,作画,器物,玩好,他样样精通。他是明朝宫廷培养出来的第一代艺术家皇帝,反过来,他也塑造了明朝宫廷的文化,一种倾向于奢靡和华丽的宫廷风。在他之后,明朝的皇帝或多或少有属于个人的奇葩偏好。问题在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家皇帝往往不愿意把他的全副身心用于治国,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艺术才华的展示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