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短命也是第一-第3/11页
朱瞻基统治下的明朝,在史书中被标记为“仁宣之治”。史书对朱瞻基的评价都很高,可谓好评如潮。比如《明史》,是这样评价他的:
(朱瞻基)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由于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还不到十个月,所以通常认为“仁宣之治”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功劳。但实际上,朱高炽在几个月之内,已经改变了永乐朝的许多政策导向。要知道,朱棣前半生为了得到皇位而战,后半生则为了皇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而战,所以发起了许多“大制作”,比如迁都北京、出兵安南、五次亲征漠北、派郑和大型舰队下西洋等等。这些政策都具有扩张性帝国的特征,但又极其消耗民力和帝国力量。朱高炽继位后,几乎尽反朱棣的扩张政策,转而从恤民、收缩、守成的角度,去重新调整帝国的统治政策。
对于朱瞻基而言,一方面他的教养和统治能力全部来自于祖父朱棣,另一方面他又在父亲朱高炽的短暂统治后继位,当他登上帝位的那一天,他已经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到底是继承祖父的扩张路线,还是父亲的收缩路线?
这个选择,对于明朝帝国的走向至关重要。
朱瞻基在位十年(1425—1435年),恰好处在一个王朝开国的60年至80年之间。史学家分析,历朝历代开国60年至80年之间,都会遭遇一个发展瓶颈,这个瓶颈被命名为王朝中期病。突破这个瓶颈,克服王朝中期病,帝国就能迎来治世,否则则会使社会陷入动荡,严重者甚至影响王朝的生死存亡。
任何朝代,扩张-收缩政策应该有一个度。不顾国力,一味扩张,穷兵黩武,或者用大工程压垮民力,结局可能会像秦、隋两朝一样短命。明朝仁、宣两个皇帝,能够把父祖的江山延续下去,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掌握了国力承受的这个“度”。
不可否认,朱棣在位期间的扩张国策,具有积极意义,但国力消耗也是空前的。尤其是几大工程并举,使永乐朝后期的大明帝国处于严重的国力超负荷状态。不仅如此,朱棣为政酷虐,曾大肆诛杀建文朝遗臣,后来又借故大肆弑杀太子的官属,使朝中笼罩着一种血腥的恐怖氛围。
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在位期间,结束了恐怖政治,代之以仁政统治,稳定并收复了民心,使明朝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史家把这一时期比作西汉的文景之治。
朱高炽画像
但是,开拓难,守成也难。朱瞻基最终选择了继承父亲的政治道路,实际上也背负着巨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
永乐四年(1406年)十月,因为安南内乱,朱棣命令出兵,用八个月时间占领了安南,随后设立交趾郡,把安南完全纳入明朝版图。但安南并未因此安静,各种抗明复国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使明朝在当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朱高炽继位后,开始通过一些柔性的安抚措施,企图缓和安南人的反明情绪,稳定地区秩序。安南起义头领黎利,在与明军的对抗与周旋中逐步坐大。朱瞻基继位后,得知前线明军多次溃败,立即签署了对安南采取强硬措施的诏令。
但,就在签署命令的第二天,朱瞻基秘密召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共商安南局势。在正式谈话前,朱瞻基特别叮嘱两位,今天的谈话,朕只与你二人说,你们千万不能泄露出去。
朱瞻基对二人说,他想继承父亲的遗志,让安南成为附属国即可,三年一贡如洪武朝之制,这样,“中国亦省兵戎之劳”。但是,真这样做了,论者不免谓朕“委弃祖宗之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