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授人以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第3/5页
在这方面做得最出色的是齐桓公的“凡事问管仲”。
有一次,晋国派使者晋见齐桓公,负责接待的官员向齐桓公请示接待的规格。齐桓公只说了一句话:“问管仲。”接着,又来一位官员向齐桓公请示政务,他还是那句话:“问管仲。”
在一旁侍候的人看到这种情形,笑着说:“凡事都去问管仲,照这么看来,当君主蛮轻松的吗?”齐桓公说:“像你这样的小人物懂什么呢?当君主的辛辛苦苦地网罗人才,就是为了运用人才。如果凡事都由君主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彦涛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你的事业才能迅速地获得成功。
用人须不疑,疑人则不用
管理者在用人时应该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既然用了,就要予其绝对的信任,给予广阔的空间,使人尽其才。也只有这样,人才才会绝对信任管理者,投桃报李,为管理者尽展其才华。成功的管理者大都爱对部下说:“你们放手去干好了?”这既是一种鼓励,又是一种放权,因为他们非常明白:只有让手下放手施为,尽其所能,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东汉初年,刘秀手下战将冯异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当刘秀转战河北的时候,屡遭困厄,在一次行军途中,刘秀人困马乏,粮草断绝。饥寒交迫,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刘秀此时绝望到了极点。正在刘秀绝望之际,是冯异派人送来自己军队中仅有的豆粥麦饭,这才使刘秀摆脱困境。此后,刘秀的势力越来越大,冯异第一个建议刘秀称帝。冯异为刘秀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冯异治军有方,为人谦逊,每当将军们凯旋,各自夸耀自己的功劳时,他总是一个人躲在大树下休息,不和其他人争功。因此人们送他一个外号“大树将军”。可见这个人是多么的谦逊。
后来,冯异长期转战河北、关中,在他所走过的地方,百姓们都十分爱戴他,他的军队既不抢劫百姓财物,而且还处处为百姓着想,帮助百姓解决困难。因而,在冯异所管辖的西部地区,人们安居乐业,北部边防也得到巩固。有冯异守护汉朝西北地区,刘秀十分放心。这自然引起了同僚们的嫉妒,他们不愿意看到冯异这样的威风,这样的深得皇帝信任。这时,一个名叫宋嵩的使臣,先后四次上书给刘秀,诋毁冯异,说冯异控制关中,擅自杀官吏,不把皇帝放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彦涛既然给下属分配了工作,就应该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放手让下属开展工作,让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对立统一的。所谓用人不疑,是指既用之就充分信任;疑人不用则指对于信不过的人,坚决不予任用。在现实中,疑人不用容易做到,而用人不疑对许多管理者来说都是一道难关。因此管理者必须有着宽广的胸怀、长远的眼光以及极大的勇气和自信。也只有这样,员工的潜能才能完全被挖掘出来,单位才能发展。
重用是奖励,信任易胜任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也是管理者知人善任的一项原则。管理者应该对你的下属毫无猜疑地信任,这样才能使他们忠实真诚地为你效力,才能使他们负起应负的责任。
明代亡国之君朱由检为人猜忌多疑,结果明朝在他手上败亡,其深刻教训值得当今领导人思考。最典型的就是朱由检听信谗言、疑忌著名将领袁崇焕谋反,将其错误斩杀,结果弄得军心动荡而又朝中无将,无人抵挡清兵入犯,导致明朝很快就分崩离析。用人不信的危害可见一斑,管理者一定要汲取教训,勿犯同样的错误。
信任是领导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要相信下属是忠诚的,相信彼此之间是精诚合作的。这对于领导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信任,不能把这句话仅仅放在口头上,要把它牢记于心,并时时处处做到这一点,这才是一个领导的英明之举。
日本管理学家秋尾森田提出,如果我们把很重要的职责搁在年轻人的肩头,即使没有什么头衔,他也会觉得自己前途无量而努力工作。这也就是说:重用是奖励,信任易胜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