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须尽其才,才须尽其用-第2/5页
《资治通鉴?卷一》一书中就如何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司马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打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那些具有高尚道德和最高智慧的人任用人,就像工匠和木材一样,取它有用的部分,抛弃无用的部分。所以像杞柳和梓树这样的木材,如果树围有几抱大,即使有好几尺长都朽烂了,有技艺的工匠也不会抛弃它。”
这里列举一段耐人寻味、生动感人的故事。战国时期的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奕,说他可以胜任一个大国的军队统帅。卫侯也承认苟奕具有这种才能,但说,苟奕在做小吏时,曾不合法地贪吃了两个鸡蛋,所以不打算任用苟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彦涛断地成长和发展。
用人要用其一技之长
人有所长(touwz)?(net),也有所短。在比较长与短时?[(touwz.net)]?『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net),应更多地看到人的长处,而不能更多地看到人的短处,特别是不能过分地夸大人的短处。如果你把一个人的短处作为衡量他的主要方面,那这个人在你眼里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事实上,他之所以没有被社会淘汰,就说明他的长足可以补偿他的短,他的功足可以补偿他的过,并且他对社会还是很有益处的。
用人的决策,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缺点,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这就是说,要择人之长而用。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完全的人,只能找到适合某一工作需要的人。因此,只能说他干得最好的是什么,而不能说,他干得最不好的什么。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其基本天职,就是想人之长,说人之长,用人之长。
假若所用的人没有缺点,其结果只能是平庸之辈。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更谈不上有所大为。这种人只不过是谨小慎微、小心奉上之人,其胸中并无雄才大略,更谈不上为大略而献身。现实告诉我们,才能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就越突出。有高山,必有深谷。
如果抓住部下的缺点不放,则证明他本身就是一位弱者,因为他怕别人之长威胁他的安全。事实并不存在下级之长会威胁上级的安全。因为下级之长会使事业发展,这个功劳会记在管理者名下而被重用;下级之短会使事业受损而使领导受到免职的危险。
用人的目的,在于办事,而不是投自己之所好。最特殊的天才,也只是尽其所能在一个领域内达到顶峰,但不可能在许多领域都达到顶峰。在一个领域内,他可能成为一个有权威的部门专家,但不能在许多部门都成为专家。没有万能之才,只有一技之长的专才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彦涛量以斗计(touwz)?(net),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头文字小&说)?[(touwz.net)]『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net),各取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500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500匹相比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一部分的作用。”
有人曾说,在李嘉诚庞大的商业王国中,只要是人才,就能够在企业中有用武之地。是的,李嘉诚及其所委任的中层领导都明白这个道理。李嘉诚说,就如同在战场,每个战斗单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帅对每一种武器的操作未必比士兵纯熟,但最重要的是首领却非常清楚每种武器及每个部队所能发挥的作用——统帅只有明白整个局面,才能做出出色的统筹并指挥下属,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以及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集团内部,李嘉诚彻底摒弃家族式管理方式,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除此之外,他还精于搭建科学高效、结构合理的企业领导班子团队。李嘉诚深知,企业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和人才需求,只有适应这样的需要,企业才能突飞猛进,否则企业就要被淘汰出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