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江东六郡究竟交到谁的手上-第3/4页
庐江城是一处要道,北方的人要南下,江东必定路过庐江,江东的人要去到北方,也必定要经过庐江。
那时有许多吴郡会稽一带的人士纷纷出逃,他们要逃离江东,经过庐江去到曹操的地方。
连曹植和郭嘉都已经连夜逃了。
阿罗已被郭嘉用计暗伤,还拼死回到符园向乔菁菁禀明情况。
乔菁菁也是分身乏术,一时疏忽了那个郭嘉。
孙权因为庐江出了事,十分焦急,与周瑜张昭已经讨论了一个下午。
孙权的意思,要么是周瑜即刻带着兵马去庐江城支援韩当,或者是他本人亲自带着人去。
….
但是张昭不同意。
张昭的反对意见在于,孙策刚死,孙权初立,江东内部正在混乱,如果就在这个时候,孙权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江东这一摊子就完全烂了,再也扶不起来了。
争夺的焦头烂额,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为孙策临终遗言,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这打仗的事本来归周瑜管,但张昭认为,这件事也关系到孙权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内部政权的稳定,他不得不插手。
讨论到大半夜都没有个所以然。
还是袁十一因为担心孙权的身体,又听说前头书房里焦急,没得法。
袁十一又专门跑到符园,来找大嫂乔菁菁。
袁十一来的时候,周瑜家的小乔夫人正陪着乔菁菁在窗前说话。
袁十一走进来说:“大嫂,你今日精神可还好些?”
本来还该多多寒暄,多关心几句,却因为前头的事焦头烂额,袁十一实在忍不住。
“外头的事,本不该烦扰大嫂!可是将军与周中军,还有张长史,意见相持不下!”
袁十一是聪明人,她知道孙权初立,很多人本来不服气。
如果再和周瑜张昭吵散了,那岂不是落得个众叛亲离,更没有人支持。
这位子坐不坐的稳不说,弄个不好掉了脑袋,那可是惨之又惨。
袁十一喊起乔菁菁。
乔菁菁才简单披了一件衣裳,来到外书房。
孙权张昭周瑜等,一见到大乔夫人,都行了大礼。
乔菁菁只请他们赶紧起来:
“这非常之时,还说什么那么多的礼节!我听他们说了,庐江城叛乱了,韩当一个人领着两千人马在庐江城也是浑水一潭。
若是别处安稳,就庐江城这一处,我们也懒得管他!
可如今情况不一样,四处都看着庐江城怎么办?
这庐江城如果处理好了,那些纷乱也自然就平息了。
这庐江城,如果说个难听的,处理砸了,大家都看吧,江东必然纷乱四起四面楚歌。”
乔菁菁这话说的直接。
张昭和周瑜都默了一会儿。
孙权于是说:“大嫂,不是我心浮气躁,急于建功立业,我想的和大嫂想的一样。”
张昭见孙权又要提率兵亲征的事。
张昭已经急得捶胸口:
“又是这样!你说的有道理,你们兄弟几个说的都有道理!你大哥当年,哪一次不是我劝他要小心谨慎,不要轻骑独行!
你们大家都以为,他这一回是在庐江城中了李术的埋伏?他的去世是因为他面颊受伤吗?
不是啊!将军,你问问你大嫂!你大哥之死,实则不仅仅是因为他这回面颊受伤,是因为他当年打黄祖的时候心口处留下了旧伤,这回是旧伤复发。
我时常说,智谋计策这些且靠在后面,先活着,先活着好不好?”
张昭一说就很激动。
….
激动得糊涂了。
此时张昭并不是冷静地在辅佐孙权,他多少也在为他没能好好辅佐孙策,为没能让孙策寿终正寝而自责。
乔菁菁因为张昭的话,又伤心了一回。
还回头让侍女给张昭捧了一杯茶。
“张长史,不要急,喝杯茶再说。”
张昭开到乔菁菁眼角的泪,才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连连自责。
乔菁菁还很大气。
她和张昭的关系,早已不是当年那般剑拔弩张。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