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安定一方,正需要仲谋和大乔



   乔菁菁更懂孙策。 

   懂他既然是人中龙凤,便不会选择窝囊的过完后半生。 

   就像乔菁菁一直以来和孙策商议的那样,这世道之中,弱肉强食。 

   天下纷乱已久,百姓渴望安宁和平,希望有人站出来,平息这些战乱和纷争。 

   希望这天下一统。 

   恢复汉室。 

   若是只想着偏安一隅,便是等着坐以待毙。 

   如果孙策领了这一窝的人留在江东,最后终究还是得面对那样的路,当北方的获胜者强劲来袭,或只有投降,或负隅顽抗。 

   如果还想自己有一席之地,必须主动出击。 

   孙策临出门前,乔菁菁还告诉孙策说: 

   “荆州南阳一带有诸葛一家,兄弟几个都是人才。” 

   不管打没打胜仗,回来的时候都可以把人才请回来。 

   “荆州的水军之中,必定有善于造船的人才,要细细寻访。” 

   骑兵水军,都要发展,以后才能跟曹操抗衡。 

   孙策前脚已经带着人马出门。 

   孙权这个代理的会稽太守也要下地干活。 

   孙权虽然打了很多仗,但因为人年轻,在他舅父吴景还有堂兄孙贲孙辅这些人面前,也就是个毛头小子。 

   毛茸茸的,都长得碧眼紫髯了。 

   孙权跟他母亲和大嫂商议。 

   “江东如今安宁富庶,除了继续清剿山越贼匪,安抚百姓黎民,稳定世族豪强之外,必须要广招贤才,遍求名士。 

   我们能不能修一座更大的太守府,或者说将军府。 

   钱财衣帛粮食,我们都是足够的。 

   能留得住人才! 

   我们把那些喜欢读书的人,那些因为战乱躲避到江东来的士族之家的年轻人都吸纳起来。” 

   孙权的这个意见来自于他对北方战局的情况掌握。 

   本来北方曹操和袁绍打,曹操并没有太大的胜算。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很多人不服他。 

   年初的时候就出了董承刘备的衣带诏事件,以致于反对曹操的人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而曹操愣是凭着两三万人的装备与袁绍抗衡,袁绍拿他没办法。 

   因为曹操身边,聚集了许攸,郭嘉,贾诩,荀彧,等等十分厉害的谋士。 

   这些都不是曹操的嫡系亲属。 

   其中,许攸是袁绍身边的,贾诩是原来张绣身边的。 

   孙权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有才能,只要愿意共同建造江东,都能来。 

   “大哥与天下争横只是第一步,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安顿江东,才是我们的立足长久之法。” 

   再加上出了孙匡和孙暠事件。 

   孙权更明白,不能仅仅依靠孙氏宗族。 

   大哥那时是没办法,要手足血缘的人,信得过的,才能一起上阵杀敌。 

   此一时,彼一时。 

   孙家宗室之中,多少人是读书人,明理的人,多少人有大情怀,大智慧? 

   不能人人都是孙匡孙朗,还有孙暠这样的。 

….

     这样的人多了,孙家不长久! 

   孙权的做法完全出乎吴太夫人的所料。 

   当然,吴太夫人也能理解孙老二的苦心,诸如张昭张紘这样的,包括周瑜,朱治,程普,黄盖等等。 

   这些人跟孙家没有血缘。 

   只是因为多年的情谊,多年一起共进退,彼此之间很信任。 

   说到建府,广纳贤才。 

   吴太夫人又想起吴郡的陆家,还有顾家。 

   陆家和孙策之间,庐江城开始的渊源就不用再说了。 

   陆家眼见着孙策做大做强,没有因为近水楼台,暗中派出刺客就已经不错。 

   还有这顾家,他们与阜陵顾家那一支,也就是前顾氏和后顾氏的娘家,其实有些渊源。 

   这陆家和顾家两个大族因为那些事情,与孙策和孙家不可能是说无缝衔接,毫无嫌隙的。 

   孙权说:“无妨! 

   选贤任能嘛,只要让太守朱治拟好条文,列出选拔的要求,他们愿意来,我们也愿意收。 

   主要是大嫂这里,大嫂接触了许多农官都尉,这个事情是相当好的,不管是谁,他总要吃饭,总要养活自己的一大家人,没有人会跟粮食财富过不去。”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