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者的春秋-第3/3页
每年6月过后的广东,炎热的要死,三十七八到四十度的高温是常态。广东的雨季都在4月到6间,三个月就有60天的雨水。雨水都下完了,导致后半年没雨水。
暑假,周幼芝姐妹把各自小孩带去广东耍。十平方的房子,一家四口住进去,那时还没有空调,李思琪就打地铺,母女就睡床。盛夏的夜晚,男人就搬一张伸缩靠椅在外面,微风吹着,格外的凉快。尽管蚊子很多,老鼠随街跑,但对于李健城,郭振国这样的三十小时的工作量,蚊子侵染,丝毫不受影响,睡得粗鼻大鼾。
有空,周幼芝就带着一家人,去金银回收市场卖货。
那时的岭西,除了市里大楼和镇上有单位的楼房,其私人多为平房。回收市场破破烂烂的,低矮的铁皮房,毫不起眼。说起像黑市不为过,但它就是正规的,看着像而已。这里有二三十家这样的当铺回收市场。
周幼芝一家一家的问价格,虽说这跟国际市场走,但回收市场肯定有价格差异。好东西肯定是挑价格的,次品肯定就不在意选哪家老板。金银分很多类,还别说银元,重钢杂货。商家老板把货翻出来,拿钳子倒在盘子里,一个一个的挑,甚至指甲般大小的东西,还得再火烧。火烧后,一块变两块。
李思琪只知道小如米粒的会更值钱。不仅小,而且少,有时一两公斤的包,不及一粒“米”贵。少则一两分钟就能卖了走人,多则一两个小时才能完事。有的选择存货,不急于一时,等行情好;有的就拿一粒“米”过来买,也有过来卖了不及半天工钱的人,这因人而异。
她们买完货回来,就去市场买山珍海味回家自己弄,通知几姊妹就来郭振国家吃顿好的。
亚运前后,像这样的有污染的企业,陆陆续续搬迁,转移。此类金属垃圾厂,开始分布天南海北。周氏姐妹和同乡,从岭西一路迁移,一路向北,粤北地区做过,湘赣做过,江浙一带也有。除了老根据地岭西有回收市场以外,其他地区,估计少,不集中。常常来回穿梭,他们是见证铁路,公路的发展史的最好例子。她们也是广东产业升级后最早的迁移者。随着她们金属垃圾厂的迁移,多少夫妇分隔两地。像郭振国及同乡男子,随着时代巨变,陆陆续续跟进迁移北上。
她们做这行,早期是没得多样性的工厂选择,也只有重金属工业。渐渐的熟练了好几年,便也发现其中的奥妙。这个奥妙性,也意味着她们的悲欢离合,同事间,亲戚间的内卷,争吵割裂,也是常事。
随着社会发展,她们渐渐的习惯了原有的工作,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成了《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他们一样,新社会下的多样性工作机会,他们弄不来,也没啥想换的。
她们也就成了候鸟,随变化而变化,哪儿要人,就往哪儿迁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