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不是日,是yi
临近中午,张宁找了一块平整的地面,和芒阿勒一起理了一下地面,又用脚将踩实。他要开始测算时差了。
到树林折了一根竖直的枝条,张宁将树枝插进平地的中央偏南的位置,以便让枝条的影子完全在平地内。
接着,他又弄了些细枝条,一截截的折断、削尖,用来标记立木的影子。
太阳逐渐接近头顶,测算正式开始。
张宁首先拿出手机,调出秒表开始计时。当前北京时间是凌晨3点50分,记下后,立即将一根标记木条插在立木影子的末端,然后继续盯着手机上的时间。
每隔20秒,张宁便插下一根标记木条。如此重复,直至手机上的时间来到4点10分方才结束。没办法,标记木条已经用完了。
不过,这些足够了,后面几根木条所标记的位置,已经明显比前面的距离立木更远。
张宁对比这些标记,找出那根距离最近的木条,在它边上放上一块小石头标记一下。此处标记对应的时间,最接近本地正午12点。然后从第一根标记木条开始计数,最后数到放着小石头的那根,一共有28根,那么总时间间隔就是
(28-1)×20秒=540秒
小石头处对应的北京时间就是
3点50分+540秒=3点50分+9分0秒=3点59分0秒。
12点-3点59分0秒=8小时1分
那么由此得出,本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早8小时1分。
张宁把这个北京时间记录在笔记本上,同时记下的还有今天的日期——8月8日,当然这是手机上的日期。
还真是一个发财的日子,张宁想。
如此,测量时差便算完成了。张宁回想一下整个过程,觉得有几点需要改进:一是木条标记时间不准确。自己一边看手机上的时钟,一边插入标记木条,时间会有所延迟。二是木条数量准备不足。开始时就已经接近正午了,所以准备的有些匆忙。也幸好距离正午时间近,标记木条刚好够用。但为以防万一,下次测算要多准备些。
边想着,他边拿出带来的鲍鱼肉,喊芒阿勒过来吃午饭。谁知喊了几声他都没应,张宁一看,芒阿勒还在那里愣神呢。
看他疑惑的样子,这孩子不会是以为自己在跳大神吧?
直到张宁把鲍鱼干塞到他的嘴里,芒阿勒才回过神来。啃了两口,芒阿勒忽然像想起什么,从他的包包中拿出一截木头。拧了几下,分成了两截,原来那是个小木罐。
将里面的东西倒一些在张宁手中的鲍鱼干上,自己的也倒了一点。芒阿勒托着鲍鱼干,示意他尝尝。
张宁咬了一口,加了佐料鲍鱼干好吃多了,而且他也尝出来,这里面除了盐一定还有其他的东西,这股清香绝对不是盐散发出来的。
张宁见芒阿勒还是一幅若有所思的模样,想着怎样向他解释刚才自己的所作所为。
时间与经纬度的关联,很难用语言描述明白,更别提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了。由此,他觉得自己可以学学本地语言。
想了一会儿,他又改变了主意,还是让芒阿勒等当地人学会汉语吧。自己学,哪比得上让别人跟自己学更让人舒爽?
吃罢午饭,两人开始向回走。
他们没有沿原路返回,而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从南山山顶往回走。
走在路上,张宁指着已经开始西斜的太阳,对芒阿勒说:“太——阳。”芒阿勒看看张宁,又眯眼瞅瞅刺目的太阳,不明白什么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