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制作陶胚和地笼
早晨,张宁被一阵嘈杂的鸟鸣吵醒。下了车,他先将昨晚收起的玉米重新摆到车顶,然后便急匆匆地收拾东西,下地干活去了。
张宁也曾想过在台地一片“故土”上种庄稼,对比之后最后还是放弃了。
台地上没有水源,必须从河中取水,要是单用来洗漱饮用还不算什么,要是用来灌溉,用水量太大,张宁无法负担。
再一个,台地上土壤贫瘠,不然也不会大片闲置着,只种高粱这种耐寒耐贫瘠的作物了。
今天,他打算继续除草翻地,整饬出一块田来。空余时间制作烧水的陶罐,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捕鱼。
张宁这次带了鱼护和失手绳,打算用鱼护做一个捕鱼的地笼。用它来捕鱼省工省力。就是有个缺点,收获多少全凭运气。
鱼护上有金属圆环,将其分成上下四节。张宁将开口端的那一节用失手绳捆扎起来。没有扎死,留下一个手腕粗细的口子,让鱼儿能钻入笼中。失手绳系了个死扣,以保持进口的大小。他把昨天埋掉的虾蟹挖出来,放进地笼做诱饵。
地笼就放在河流拐弯处的水潭中。水潭宽约有三十多米,靠近东坡处最深。张宁就将地笼就放进这里,开口朝来水的方向。失手绳稍微抻直后,绑在了河边的树上。
地笼放好,张宁一边开荒,一边琢磨起做陶罐的事情来。
烧陶之前,需要先制作陶胚。制胚用料已经想好,就用昨天发现的黏土,现在还需要一个制陶的桌案。
昨天,他发现的河北岸有层叠成片的岩石,用来做制胚的台面最合适不过了。
挑了几块大小不一的石板搬了回来,放到昨天发现黏土的地方。这些石板中最大的那块用来制胚,其余的石板用来盛放做好的陶胚。
接下来就是取土和泥。张宁在昨日的灶边上选了一块地方,去掉上面的腐殖土、沙土,露出下面灰白色的黏土。他用锚叉刨了一些,放到石板上加水揉搓。张宁边揉搓边将黏土中的砂砾挑出来,等黏土和成团后再用木棍捶打。在一番揉、搓、摔、捶之后,黏土已经像面团一样,柔软粘稠了许多。
取一块黏土,先揉成水滴状。双手沾水,左手扶住黏土,右手大拇指插入黏土团的顶端,用其余四根指头转着圈揉捏黏土团的外壁。
随着揉捏,空腔逐渐变大,黏土团变成了一个碗的形状。蘸着水,用手把碗的内外抹的光滑平整、厚薄均匀。
取来一截鱼线,将胚从底部切割下来,放到另一块石板上。审视一番,他觉得还可以,就又用同样方式做了一个一般大小的碗。
照着相同的手法,他又做了一对罐子。罐呈球形,罐口的沿外翻,在沿下左右对称按了一对耳。
接下来,张宁在黏土中掺了些草木灰,以此为坯料和成陶胚。他曾见有人如此做过,据说这种胚料烧成后不容易开裂,所以他打算尝试一下。
同样的一番操作后,他又做成了一对黑色的碗和一对罐。
四黑四白八个陶胚摆放在石板上晒着,此时已来到了中午。把石板归置一下,接着他就去查看地笼。
结果让人气馁,明明水中有不少鱼,地笼却什么也没有捕到。
把地笼丢在一边,张宁看着它,琢磨着捕不到鱼的原因。
摆弄一番后,他大约知道了其中的缘由:地笼进鱼口由绳子系着,放入水中后在水流冲刷下,绳子被拉扯,勒紧进鱼口,使其变得狭小,鱼和虾蟹无法钻进去。
还有一个原因,金属环比较重,在水中无法保持竖立,倾倒后压住鱼护网,使得地笼内部没有了空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