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荒野求生



    时近中午,张宁决定下山捉几条小鱼当做午餐。

    上山容易下山难,他对这句话有了切身的体会。好在有风,正午的太阳没让张宁感觉太过炎热。

    来到小河边,他先在河滩上挖了一个小水坑,准备用来盛放捕到的鱼。脱掉鞋袜后,他就开始下水摸鱼。

    徒手摸鱼对别人也许不容易,对张宁来说可是拿手的技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在练习这项技能了。只见他双手伸直、手指并拢,在水中缓缓摸向石缝。临近石头时,双手迅速地扑到石头缝里……

    不多时,张宁便收获了四只螃蟹、一只小虾,鱼很少,只有一条手掌长的小鱼——看来依靠徒手捕鱼是填不饱肚子的。

    螃蟹和小虾都已砸死,小鱼放在水坑内。

    张宁来到南岸河滩外的草坡上,打算在这里掘一个炉灶,把捕到的鱼虾蟹烤了吃。他用地锚挖掘疏松土壤,然后用手将土捧出。地面表层土很疏松,布满草的根,很好挖掘。向下二十多厘米后,土壤变得硬起来。这是一种灰白色的土壤,拿在手中,张宁边观察边用手揉捻着,觉得这应该是传说中的黏土——虽然他不知道如何辨识黏土,但这种土真的很黏!

    有了地锚的帮助,张宁很快就把炉灶挖好了。河边枯枝和脱落的树皮很容易捡到,寻来一些,用打火机引燃了树皮,将细树枝覆于其上,等细枝引燃再添加粗柴。此处没有下雨,柴草不像台地上那样潮湿,张宁不多时就升起来篝火。

    从河内找了一块很黑石头,他在河里冲洗干净。接着拿出折叠刀,在石头上磨了磨。然后将鱼放在石头上,开膛破肚,去除内脏,在河里冲洗一番后放在一边。接着处理那几只螃蟹和小虾。洗虾蟹的时候,张宁发现蟹关节处有些绒毛,怎么也洗不干净。他担心有寄生虫,也不清楚烧烤能否彻底杀死寄生虫,最后他决定还是不吃虾蟹了。但这些虾蟹也不是完全无用,可以用来做钓鱼的饵料。于是,他把死虾蟹埋在河边的沙滩内,这样做即可保鲜,又能预防其他动物偷吃。

    又将鱼细致清洗一遍后,用小刀在鱼身上划上几刀,串在树枝上,放在火上烤。鱼身上不时滴下水,又或是油,落到木柴上发出嗤嗤的声音。张宁翻转着鱼,待到鱼两面焦黄,便将烤鱼从灶上取下吃了起来。也许是饿了的缘故,烤鱼吃起来格外的香。

    一边吃,张宁一边琢磨,现在食物是个大问题。车内的土豆、红薯和玉米棒子可以暂时果腹,但以后呢?以当前的情况来看,此处说是荒无人烟也不为过,他要做好长远打算,说不定就要在这座岛上上演一出现实版的荒岛余生了。

    捕鱼能解决一部分食物,但长期吃鱼对于张宁来说是个挑战。他原本生活在内陆,鱼只是偶尔吃一点。通过这两天的观察,此地陆上动物不多,自己见过的除了狐狸就是鸟。海边倒是有动物,以后可以琢磨一下弄几只回来吃。

    至于野菜,张宁没什么经验,也不敢乱吃。

    台地上的高粱可以当作食物,只是现在高粱刚刚秀穗,在家乡时高粱要等仲秋前后才能成熟。打开手机,张宁看了下,今天正好是八一建军节。若是此地气候与家乡类似,时间也与过去相同的话,高粱成熟期距今还有一个多月。

    思量一番,张宁从长远角度考虑,决定还是自己动手种植粮食。

    葱和蒜可以全部种上,葱蒜都有消炎杀菌的功效,自己在此地缺医少药,生病就只有靠他们哥俩了。而且葱和蒜适应力强,耐旱、耐涝、耐寒,繁殖能力强,蒜在生长期内还能多次收割蒜苗。

    红薯不耐寒,生长期长,有半年之久。从现在算起半年后就是来年的一二月份了,正好跨越整个冬天。好在红薯没有所谓的成熟期,大小都可以吃。而且繁殖容易,红薯蛋和红薯秧都可以,大不了冬季来临时储藏点小红薯,也不会让红薯断了种,所以也一起种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