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开源
作为皇家子嗣的朱瞻壑当然知道开源节流的意思,虽然知道,但是对于开源节流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想法,于是试探性的向傅林询问道:
“傅先生,难道是要增加赋税吗。”
傅林摇晃着脑袋说道。
“是,不过可能与你想的赋税不是一回事,你可知现在的大明的赋税由由几部分组成。”
“回先生,大明现在的赋税主要以田赋为主,辅以丁赋。其中田赋有两税法,分为夏税,秋粮。”
听闻皇孙对大明的赋税如此了解,坐于隔壁的朱棣点了点头,看来自家老二对于儿子的教育也没落下。
蹲伏与外面的朱高煦揉了揉鼻子,感觉想打喷嚏,不过还是强行忍了下来。
心中暗道,什么时候自家的儿子如此聪明了。
“不错,目前大明的赋税田赋为主,但是不要忘记,你少说了一种税制,那就是商税。”
朱瞻壑眼神一阵迷茫,商税在他的眼中不值一提,每年最多为大明提供百万税收,在田赋的千万两税收不值一提。
看到了朱瞻壑一脸迷惑的神情,傅林缓缓开口道。
“你是不是瞧不上商税,又或者说是瞧不上商人。”
朱瞻壑闻言不再多言,只是默默的点了点头
对此傅林毫不意外,士农工商在古代那可是千年不变的定律,可以这么说,商人的地位也就比奴婢高一些。
“那你可知重农抑商的根源。”
朱瞻壑同样摇了摇脑袋。
“先秦时期就有重农抑商的思想,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将百姓认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之后在《管子·治国》中又提到“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更是觉得从商不可取。
“在秦时变法的商鞅在他的著作《商君书》中也提到过“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意思是如果百姓从事农业,禁制商业,国家就会富足。”
“韩非同样在他的《韩非子·五蠹》中将之商人列为社会的五大蛀虫。”
自此以后便有了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
朱瞻壑对于先生的敬仰之情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先生懂的真多。
不过要是先生将看这些杂学的功夫用在四书五经之上,想必早已考取功名。
在隔壁的朱棣听闻傅林所说的典籍,将目光望向道衍,在场的三人,唯道衍最为学识渊博。
“陛下,这些书籍老衲有些亲眼看过,有些则没有,从我看过的那部分来说,这位教书先生所说的确实如此。”
“不过,我有一点好奇的是,这位教书先生是从何处寻到如此多的典籍,从他的声音上来看,也不过及冠之年。”
朱棣的目光望向正在记录的纪纲,纪纲心中一惊,便感到两道道目光向着自己这边望了过来。
纪纲刚才可是听到了陛下的谈话,知道这是陛下对于锦衣卫的能力有所怀疑了,认为是不是纪纲为了交任务故意搪塞自己。
顿时纪纲放下手中的毛笔,伏跪在地。
“陛下,他的身份确实没有问题,已经可以查到洪武年间他的祖父辈,都生活在应天府。”
朱棣见状便不再多言。
道衍则是一脸沉吟之色,难道有人能够生而知之。
“小朱啊,你可知我为什么要和你提商人吗。”
“难道先生是想和我说明商人的危害,从而通过增加商人赋税的方式来增加朝廷收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