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两策-第2/2页



    不过,现在又两个难题,一是国库资金不够,如果要将藩王全部运出去,那所要的粮食器械船只,对于现在的朱棣来说不太可能。

    二是藩王的态度不明,即使传言吹的神乎其技,但是在大明,自己不需要干活就能够生活富足,谁会愿意去海外拼死拼活呢。

    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

    朱瞻壑思考半晌,并没有得出答案,他并不像朱棣以及道衍一般思维缜密,能够管中窥豹,从一点关键信息就能分析出问题的关键。

    “小朱,看在你还是勤于思考的份上,我将我的一些见解告知与你,当然,只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到时候执行起来可能会有较大的阻力。”

    傅林内心想到,一顿饭真不好赚啊。

    朱瞻壑当即挺直腰杆,表情认真,仿佛要把傅林所说的话语都记在脑海中一般。

    “我这次同样有两策。”

    朱瞻壑听闻傅先生同样有两策,心中不由得对傅先生更加敬仰有加。

    傅先生不愧是傅先生,竟然还有两个策略,自己可是为了一策就和父王想了半天,最终才想出将藩王迁出这一策略。

    至于父王所说的准备刀斧手之类,朱瞻壑则是将之抛弃在脑后,原因是这也许能解决一代的藩王冲突,但是不能解决之后的藩王冲突。

    从不能每次大宴都来这么一手吧,那样藩王们肯定要造反的。

    不过这次傅先生难道和上次一般,同样是内外两策吗。

    就在朱瞻壑沉吟之际,坐在他对面的傅林缓缓开口道:

    “分别是'开源'与'节流'。”

    听闻有两策,朱棣顿时坐直了身子,将身体前倾,想要听的清楚一些,并吩咐身边的指挥使纪纲开始记录。

    纪纲一脸苦闷,没想到自己身为锦衣卫指挥使要承担起记录的工作,但是陛下发出指令了,他也不敢违抗。

    至于听到开源节流,朱棣一愣,这两个词他他当然知道,开源节流就是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那这位傅先生究竟会如何增加收入,难道要更改父皇的税收政策。

    众所周知,太祖皇帝朱元璋早期乃是农民出身,深知农民的艰辛,因此他定下的赋税并不高,最多只有总收成的一成左右。

    并且下令鼓励农民归耕,甚至可以免除三年和赋税,除此之外,又令广受战乱侵扰的北方农民“新垦土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对于无籍流民垦荒者,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

    这一切都显示出太祖皇帝对于百姓的重视。

    朱棣扪心自问,如果增加赋税的话,岂不是与太祖皇帝的政策背道而驰。这是朱棣所不能忍受的。

    至于节流,无非就是朝廷节省开支之类,朱棣都要听户部尚书夏原吉念叨地耳朵都要聋了,他不认为眼前的这位教书先生能比得上夏原吉,即使他曾经碰巧预言过自己的国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