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回: 重回首,淳于兰遥忆于远超 情难却,于远超再会江一梅-第3/4页



    江一梅就喜欢听于远超东聊西侃,神吹呗,反正又不上税。

    于远超就喜欢江一梅在那里静静地听自己侃,他有一种成熟男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自己一肚子学问,不能埋没在小巷深处。茶壶里的饺子,打开壶盖也要倒出来。

    吃了一会,江一梅问于远超:“咱们今天吃饭有谈话主题吗?”

    于远超一楞,说:“主题?吃饭还要什么主题?难道海阔天空不好吗?”

    “中国中小学写作文要求主题,读文章要找中心思想,这些都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教育学时,照猫画虎学下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我在报社负责接待过一个苏联《教师报》访华团,团长谢列兹尼奥夫在和我们交流时说,苏联早就不是这套教学法了,而我们的教育家们还抱着不放。人家现在是欧美式的语文教学,音乐可以无主题,作文也可以无主题,读书也可以多种理解,不一定要主题先行。你吃个饭还要找谈话主题,累不累啊!”

    “我们中国人缺少创造力,都是让这个‘主题’给禁锢的。什么都不敢想,什么都不敢越雷池一步,怕出错,怕露怯。本来我们的孩子,在小学一年级,还敢大胆提问题,还思维活跃。越学越抽抽,到了高年级,有些人变得呆若木鸡,一点想象力也没有。这样的学生,你指望他们到大学来个脱胎换骨,一下子变成一个有创造力的学生,那不是天方夜谭吗?现在,我们大学生中的问题,要从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去找!”

    “我们学校的作文,总要给个题目,什么‘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春天来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事’......结果是范文满天飞,天下文章一大抄,天下文章一大背。欧美语文教学,就是让你去找一大堆相关的书,自己拟定题目,自己抡着写,一百个人写出一百种文章,老师一个个叫好。这是什么?让你的思维发散,让你创新性思维,创造自己的语文原创作品。这叫鼓励原创,提倡原创思维,尊重原创。我们现在倒好,不但大中小学生中的原创作品少,连某些大学教师也在那里写论文搞抄袭,毫无羞耻心!”

    “其实,你回答问题,可以有解,也可以多解,甚至可以无解。哪有那么多现成答案?生活中无解的事多着呢!什么叫创新?敢于面对一时无解的问题,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又能被实验或实证证实,这才叫创新!”

    江一梅耐心地听着,她知道于远超的新闻报道工作是围着教育转的,你要是不让他谈一会教育,他一定会憋死的!

    于远超也很自觉,一看“二人转”变成了“单口相声”,也自觉停止了教育思维,回到了谈吃喝方面来。

    “一梅,你再尝尝这‘野生酸角树莓汁’,它是解酒的饮料,同时也是开胃的饮料,喝的时候酸酸的,回味的时候甜甜的,这也叫酸甜变味饮料,一口下去,两种体验。”

    江一梅听完于远超的介绍,喝了一口“野生酸角树莓汁”,果然味道奇特,酸甜爽口。

    “这饮料像你。”江一梅说。

    “像我?”于远超有些不解。

    “你有时看起来酸酸的,有时又觉得你甜甜的,你真是一个复杂的男人。”江一梅微笑着讲着这段话,像是调侃,又像是深思熟虑。

    “‘复杂’有什么好?现代医学证明,人‘傻’一点,幸福指数就高一些,寿命还长。‘复杂’的人烦恼多,寿命短,人还是简单和单纯一些好。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红楼梦》中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于远超的观点让人觉得也是发自内心的。

    “‘傻’就好嘛?我倒不这样看。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太善良,容易吃亏。”江一梅难得反驳一下于远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