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回: 重回首,淳于兰遥忆于远超 情难却,于远超再会江一梅-第2/4页
她要的是能为自己释疑解惑的“有故事的”智者;能登高山之巅,下五洋捉鳖,不畏艰险的勇士;有博大胸怀和宽容心的“白瑞德”或罗伯特.金凯。
男人要健康才有魅力,这健康既有身体上的,物质上的,天然的;也有思想上的,精神上的,后天孕育升华出来的!
中午,于远超给江一梅打电话,约她去鼓楼北面的“一旅云”餐馆吃饭。他要请江一梅品尝那里的竹筒米酒。
“一旅云”餐厅不大,是个二层小楼,全部是粗笨的原木桌椅,二楼有个小晒台,摆有两张桌子,一面是巨大的玻璃,往西南望,可以隐约看到宋庆龄纪念馆假山上的小亭子。
于远超在二楼订了一张餐桌,要了一竹筒米酒,和两个竹杯子,坐在桌前看一张《作家文摘》,等着江一梅。
江一梅一进门,就被小店古朴粗砺的云贵风格感染了。她上楼看见低头看报的于远超和他面前的竹筒米酒,高兴得轻轻亲了于远超一下。嗨,如今这些九零后的西式礼节,于远超已经渐渐适应了。无非是一种高兴或礼貌的表示,没必要大惊小怪,不必什么都和道德品质强扯在一起。
于远超明白,中国人处于过渡期的社会风俗中,既不适应非洲姑娘裸露上身,**招摇在外;也不会喜欢伊朗姑娘把全身都包裹起来,只留下那双美丽的大眼睛。我们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全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尊重就好,没有必要指手画脚。
于远超给一个竹筒杯倒上米酒,放到了江一梅的面前。他也给自己倒上一杯,端起来说:“干一杯吧,祝贺咱们再次见面。”
“好。”江一梅碰杯后,一饮而尽。
“哦,慢点喝,这是米酒,要就着竹筒的香气慢慢喝。”于远超倒是很喜欢江一梅的爽快。
第二杯,江一梅先闻了闻竹筒的香气,竹木香是温湿的,一种甜香味。这时再喝米酒,果然感觉不同,有一种沁人脾胃的酒香气,弥漫全身。
“这是家云南风味的餐厅,还有一种饮料‘野生酸角树莓汁’,是这家店的风味饮料,我也要了一樽。这是可以解酒的饮料。”于远超一边介绍着,一边给江一梅倒了一杯。江一梅喝了一口,酸甜爽口,非常好喝。
接下来,服务员先后端来两盅“黑糖豆花”、一盘菠萝鸡丁、一小锅炖烧牛肝菌。还放了一大盘“鸡丝凉米线”。望着满满一桌云南风味的饭菜,江一梅的胃口大开。
于远超把一盅“黑糖豆花”送到江一梅面前。他自己一边吃,一边津津有味地品评道:“我就喜欢这种小饭馆做的豆腐羹,鲜嫩柔滑,嫩如鸡蛋羹,还有一丝黑糖的甜味,吃起来透着那么一种人性化!真是美味佳肴。”
看着江一梅只顾着吃,于远超又接着说:“你知道吗,我为什么爱看《红楼梦》?
我就喜欢曹雪芹写的那些‘吃’。看来,这位曹雪芹,当年也是位吃货。写书时,他已是‘举家食粥,酒常赊。’所以,他在书中,搞点精神会餐。当时,他住在今天BJHD区西苑机关北面的一条小街上,日子过得极为清苦。可惜那条小街如今也不在了,成了一条宽阔的马路。今天,那么多出版社无偿挣了曹雪芹那么多稿费,曹君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哎,按现在的政策,一个作家的版权,才保护50年,我真为那些古代作家叫屈啊!他们的才华没有荫及后人,却让我们这些酒囊饭袋在精神上无偿享用了,我敬佩他们!”
说着,于远超把一口菠萝鸡丁填入口中,细细品味着菠萝的甜味和鸡丁的鲜嫩。他不由得又品评道:“你说这云南人,吃什么都不忘放糖。上海人爱吃的‘咕老肉’也加菠萝,这道菜是不是和云南人学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