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放人 1



    干部,特别是党的高中级干部,在施展自己的抱负时难免会遇到这种那种的阻力,难免会有反对意见,扫除障碍的方法千万种,但切不能借助自己的权力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五十

    董作为不再是焦点,桂为民也成了过去式,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林汉水身上。

    林汉水在南集任专员一年多时间,给老百姓印象不深,原因是桂为民太霸道——大权独揽,小权不放,给林汉水抛头露面的机会不多,即使有抛头露面的机会,报刊、电台、电视台也只能轻描淡写,稍有突出,报社社长、广播电视局长就要挨批评。

    南集报社社长黄变生就吃过一次大亏。事由记者引起,他负有领导责任。地委、行署召开地直机关整顿市容市貌动员大会,会议由林汉水主持,桂为民作重要讲话。桂为民看了当天的报纸,让孙秘书把黄变生找来,见面他就问黄变生,是书记大还是专员大。黄变生说党委领导一切,当然是书记大。

    桂为民将报纸扔到他跟前:“你自己看看!”

    黄变生看了一遍,没有发现错误。桂为民说他没有一点政治敏感,怎么能把林汉水摆在他的前面,应该是“桂为民作重要讲话,林汉水主持会议”。黄变生还想说,按照逻辑顺序主持会议的人应该放在前面,但桂为民已经下令,收回所有报纸,重新制版……

    本来老百姓还不知道这件事,这一兴师动众收报纸比这个排名影响更坏,老百姓认为桂为民过分点。

    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想法,书记、厂长的排名不是颠过来倒过去就能影响的,排名应该不分先后。有人就此事状告到省委,邓中康却打电话给桂为民,支持桂为民做得好。虽说浪费了几万元印制费,但是维护了宣传纪律。

    风波过后,报刊电台电视台更加突出书记桂为民的形象。

    林汉水不是阿斗,他看得清,心里明,只不过不说而已。非常时期锋芒不能太露,大智若愚甚至还糊涂一点不是不好。这不,连林汉水都没有想到桂为民的书记生涯会如此短暂,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现在可以锋芒毕露了,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平息董桂之争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南集经济建设上来。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董作为放出来。

    但是不能说放就放,关董作为是省委的意见,虽然桂为民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放董作为也得征求省委意见。为慎重起见,林汉水决定亲自跑一趟省城。先不见邓中康,而是去见见王嘉驹,他想知道老书记是什么意见。

    他与王嘉驹是老熟人,可以这样说,没有王嘉驹就没有他林汉水的今日。

    十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林汉水在讨论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上引起时任省委书记王嘉驹的注意。当时林汉水的身份是农学院农经系的讲师。王嘉驹觉得他的发言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建议合理。当时全国卖粮难相当严重,谷贱伤农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党和政府一时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王嘉驹想在全国率先解决这个棘手问题,于是召集全省农业经济专家座谈,林汉水是被邀请的对象之一。林汉水在会上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放开粮价,二是建立国家储备粮,三是民代国储。当时是计划经济,放开粮价与大政策相悖,没有人敢提。他提了,并且说出四条理由。会后王嘉驹留下林汉水深谈……一次不过瘾两次……谈到第五次时,王嘉驹指示省委组织部把林汉水调到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

    王嘉驹从省委书记岗位上退下后,林汉水去看过他几次。每次见面两人只谈农业经济问题,不谈政治。林汉水知道他与新任省委书记邓中康不和……

    这次林汉水是以南集地委书记、专员的身份看望老领导,邀请老领导到南集指导工作。王嘉驹喜欢南集,在董作为任地委书记时,他一年要去七八次。近两年却一次都没有去过……现在南集终于换了他喜欢的人,没有不去之理。

    话题很快扯到董作为身上,王嘉驹态度鲜明,认为是冤案,是邓中康和桂为民联手制造的冤案。他的理由是——查了、规了、关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也没有查出董作为的问题……抓贼抓赃、捉奸捉双,法律注重证据,证据不足就得放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