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过堂
查案不在乎时间长短,只需与当事人唇枪舌剑两个回合,就知道当事人有没有问题,问题有多大。
二十三
熊世昆的举报信充当了检察院的引路人。
华楚天在财政局办公大楼的工地上找到福建老板马良。
马良问清对方来意后想给董家打个电话,号只拨了一半,手机便被华楚天收缴。马良意识到来者不善……自从董作为下台后他就没有平静过,总有大难临头的预感。
这一天终于来了。
马良来不及收拾行李便被华楚天带到反贪局。
华楚天亲自过堂,问他在南集经手了多少工程,赚了多少钱,结识了哪些朋友……
看似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但字字千钧。
马良同董家的关系有目共睹,华楚天也知道,也就不隐瞒。
华楚天问他是什么时候认识董家的。他说是四年前经朋友介绍认识的。华楚天问他结识董家有什么目的。他说想在南集找一个后台,因为董的父亲是地委书记。
华楚天站了起来:“你们认识后干了一些什么事?”
马良说:“合伙做了两笔生意。”
“什么生意?”华楚天问。
马良说:“这是商业秘密,无可奉告。”
涉及到实质性问题,马良马上闭口不谈或兜圈子……
上午的谈话不欢而散。
到了吃中饭的时候,法警给马良端来了一碗米饭和一碗白菜,马良吃了两口便没了食欲。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吃不惯这种“牢饭”,他要请客,请办案检察官一起上餐馆。没有人理他。不吃就拉倒,铁门被重重地关上。进入了午睡时间,却没有床,他只能坐在凳子上打盹。闭上眼睛就想起董家会来救他……董家说过,只要坚持十二个小时不说,检察院就得放人。
下午没有人讯问,法警给了他几张材料纸和一支圆珠笔,让他交代问题。
他把上午交代的那些又写了一遍,没有新内容。
晚饭后讯问再次开始。
换了几名不认识的检察官,说话口气强硬,态度十分恶劣。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多年的检察实践让他们摸索出了一套讯问嫌疑人的经验,那就是因人而异——对待政府官员一类的犯罪嫌疑人,检察官的态度一般都温和,并且重证据,明大义,因为这类人懂法;对待老板这类犯罪嫌疑人,他们态度强硬,不给喘息机会,因为老板钱多、法律知识少。
马良除了董家教的两招外,法律知识贫乏得可怜,检察官态度一变他就乱了方寸。
检察官让他挺胸收腹立正贴在墙上。
他不敢不做,怕挨打。进过检察院的朋友和他说过,那个地方不是人待的地方,稍不配合就挨打……好汉不吃眼前亏,听话的人不至于挨打。
不是人人都挨打,有时是虚张声势。自从最高检察院出台七条硬性措施之后,检察官不敢打人,但是可以吓唬人。尽管吓唬人也是不对的,但是办案总要有一点手段,脸色不好也是出于案情的需要。办案就是斗智斗勇,虚虚实实。
检察官向马良出示熊世昆的举报信。
马良没有想到熊世昆会举报他,稍后一想也许有诈,可能是检察官施展的诡计。
检察官没有告诉他信里的具体内容,但是信封上的字体对他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
不知道内容也就想试探虚实,他从无关紧要的讲起。
检察官看破他的伎俩,不等他把话说完就说他不老实。如此反复,还是泄露出一点实质性的东西——为揽建财政局办公大楼工程,他在董家的引荐下送给熊世昆五万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超过了十二小时,马良没有见到董家的增援“部队”,仍被检察院送进拘留所。
华楚天立即把案情向桂为民作了汇报。
桂为民精神为之一振,要华楚天到他家中详细汇报。
消息同时传到了董家父子耳朵。
怎么办?田淑琴乱了方寸,她怕检察院抄家。
董作为狠狠地训了她一顿,说她成不了大气候。
这一次她虚心接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