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初次悟道-第2/3页



    墨家的竹简最为实用。也是相当昂贵。签与签用浸过油的牛筋捆扎,似乎是作者书就时太过匆忙,签子有些参差不齐。好在字迹都是清晰的。不致于成为残卷,只能当柴火烧。

    庄全是个懒人,从没想过将它们分门别类,拿到哪册看哪册。如寻宝一样,有一种别样的刺激。他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只当各家学问是闲时的消遣。偶然摸到一册小说家的乡野故事,哪怕不那么精彩,都能教他多吃一碗饭。

    庄全没有心情整理。

    庄周却是个强迫症。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养成的坏习惯。他将自己看过的书册分门别类,墨家的归于墨家,儒家的归于儒家,兵家的归兵家,小说家的归于小说家,其它他不清楚的再堆到一边。

    如此,想看哪种,不必到处翻找,只须看看绳结就可以了。

    在这礼崩乐坏的时代,很多人都在寻求救世之道,人们思维散发。一些学术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人们无法分辨哪种学说更适应时代,便只捡自己能接触到的,一条路走到黑。

    当今天下有很多显学,比如儒家,孔丘倡导仁义,认为天下施行周朝旧礼就可以减少纷争。大家从上到下的守各个等级的该遵守的规矩,是什么身份就做什么事。

    如果有人不懂,他这个曾当过周王室守藏官的“贤者”可以教,而且是有教无类。等到世间人人讲仁义,人人懂尊卑,那么就能回到当初周朝建国之时的分封乐土。

    只是没有哪个国君会喜欢这套学说。周王室都衰弱了,守旧规矩的国家都被吞并完了,再讲仁义,便是自缚双臂,引人宰割。所以,您有学问是真,守礼也是真,只是我们不需要。请回吧,最好是离开我的国,到其它需要你的地方去。

    孔丘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推行他的学说,国君不要,民间有人信。他们不必操心国事,可以专心学习孔子的学问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加上“有教无类”,所以弟子众多,

    庄氏书房里儒家典籍最多,也可能是因为孔子的弟子众多的缘故。

    道家洒脱,老子五千言洋洋洒洒,直指大道与本心,可是这样的学问太高深,太飘渺,用来修身养性还行,治国,完全行不通。国君需要简洁实用的,能保全自己,还能强国强军的学问。

    庄周尚自由,虽然早先学儒,但他认为儒的等级观念,与“仁义”都是约束人的东西。

    它们用一些不恰当的“规矩”将人“制造”成国君喜欢的样子,可国君就一定正确吗?

    自从换了老师,跟从子綦学道后,庄周的思想上就发生了彻底转变。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便是他所关注的问题。人被生存的环境所蔽,为知见所囿,形成锁闭的心灵。

    庄周所关心的,不在于生理我的满足,不在于家庭我的实现,也不在于社会我的完成,而在于体现宇宙我的理想。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宇宙我的体现,有赖于超越精神的展现。超越的意义,在于扬弃与提升,扬弃俗世的价值,而提升到更高更辽阔的精神领域中。

    庄周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无待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