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第2/3页
我记得高考那年,语文考题恰好是一篇“谈谈你对苦难的看法”的作文。我心里郁积了大量的愤懑,通过笔端倾泻而出,文章情绪激昂,一气呵成,连自己都被深深打动了。尽管我报考的是工科,语文考试却获得高分,我猜想,我的这篇作文一定也感动了阅卷老师,促使他或她给我评了高分。现在想起来,我的高考作文虽然引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名人事迹,但我的脑子里展现的是他们的成功和辉煌,并不是他们的精神与境界。比如,孙膑的膝盖骨被人给挖了,成了残废;司马迁的“下半身”被皇帝老儿阉了,他们想的还是什么千秋不朽,什么“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还有那个杜甫,自己漏雨的茅屋被大风给刮掉了,却高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心念念的是他人,这个我学不来,也根本没想去学。我倒是记得有一部法国电影《悲惨世界》,里面一句台词如刀痕般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那句台词说:在这个人像狼一样活着的世界里,做一个善良的人有什么意义?
的确,老实是无能的别名,善良是懦弱的别名。我母亲尽管性格倔犟,但她实实在在是一个老实巴交、懦弱善良的农妇,一辈子没见过世面,没享受过人生,没受到过尊重。我要是不能改变自己,一辈子像她那样生活,还真的不如去死!
要像孙膑、司马迁那样所谓“立志高远”,我其实是做不到的。之所以做不到,当然是因为我的天资才干无法和他们相比,而最为根本的,是我始终想的是要把自己童年的损失补回来,这个损失主要是我前面讲的几个“匮乏”。
我一直过的是猪狗不如的苦日子,凭啥我得意之后不能替自己扳本,非要再去约束自己、奉献自己?那些一定要选择所谓“高尚行为”的人,我想他们无非想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对我来说,名与利,当然都很好、很重要,但是,求名需要继续付出甚至终身付出,且未必一定能求得到;求利则不然,只要你手中有权,想要任何利益都不难,利是可以立竿见影获得的,也就是说,它近在咫尺,唾手可得,而名则像天上的月亮遥不可及,我为啥要舍近求远,为了虚名而放弃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快乐?而且,青史里的名如镜花水月,我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已经无法追回,剩下的生命倘若依旧为了某种虚幻的东西吃苦受累,我这辈子不是太亏了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这话说得太有水平了。曹操还说过,慕虚名而处实祸,我看,可以把它改成求虚名而吃实亏。那些虚了吧唧的东西,人们冠以理想、抱负、事业、信仰等种种的好名称,实际上多半实现不了,倒让许多为它而痴狂者荒废了生命,虚度了岁月。
要说这些年,从个人的利益上,我的收获的确不少。社会上说,这些年有人成为暴富者,如果有人这么评论我,我是没办法反驳的。不说小时候家里家徒四壁,就是20年前我刚结婚生孩子那阵,家里的收支也经常不能平衡,存折老是象征性地留几块零钱,我和冯玉珍加起来百十块钱的工资,每个月都花得精光,长年感觉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冯玉珍总是埋怨,说跟着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就是过不上好日子,连儿子将来也会成为穷鬼云云,把我气得肺都要炸了,可又无言以对。但是,自从我爬到开发区主任一职后,家境的改变连我自己都吃惊。
开发区的土地划拨、租让到转售,尽管有市里的审批程序,但那个时候很多手续都不规范,实际上几乎全由我一个人说了算。我家里起初是全套地更换家具和家用电器,后来全面重新装修,同时冯玉珍的衣饰、我的行头全面更新,一两年之内,我们家里已达到非名牌衣服不穿的水准。冯玉珍的化妆品也换成数千元一套的进口货,就连儿子那时候玩的电子游戏机,也成为他们学校同学中最高档的款型了。那一阵子,冯玉珍脸上整天乐呵呵的,笑开了花一样,说话也变得有些嗲声嗲气了。冯家的吃穿用度,也获得了我的大力资助,从普通的工人家庭的水准提升到让他们家邻居和远亲都羡慕的程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