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2/3页
快到山顶的地方,随行人员说是近处有个洞,就是那个有着神秘传说的吕仙洞。黄副省长一听,原本已露疲惫的脸孔又放出光来,连说“去看看,去看看”。他兴致这么高,大家便一齐附和,市旅游局一个干部上来凑趣,说洞里有这个有那个,什么石桌石凳石塔石葫芦,一座天然的炼丹炉还坐落在那儿呢。据考证确实是当年吕洞宾修仙的地方。
等走到那儿一看,哪有什么炼丹仙炉?在我眼里,那里只有大小不等、高低不同、胖瘦不一的一堆乱石,都被半人高的蒿草给掩埋了。那个洞的洞口倒挺宽,大约有十几米,里面凹进去,纵深也差不多十几米的样子。洞里坑坑洼洼,动物的粪便、尿渍、毛发随处可见,三面花岗岩壁上生满苔藓,还有一道一道的雨水和山泉水流淌的痕迹。这样一个山洞,能住人?临时躲雨还差不多。要是能在这样的环境里修仙炼丹,那杜甫老先生当年也用不着呼喊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凄凉口号了。
可这位黄副省长,却好像没想到这个问题,他对那个洞看了又看,一会儿围着洞穴到处看,尤其对洞口那一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头作点评,一会儿进到里面,沿着石壁高高低低走了一遍。他看见一处石壁上隐隐约约有几个凿刻的字,还惊奇地叫起来:“看,这上面写的什么?”石壁上的字风化得厉害,还被苔藓遮蔽着,他竟然用手去抠。旁边的干部们见黄省长对那几个字感兴趣,赶紧把他替换下来,大家一起动手,遮住字的苔藓被剥去,里面原来是一首七言诗。诗里的字已经处于被风化状态,有的地方模糊不清,但根据上下文,黄老头子竟然全部把它们辨认了下来。他老人家对着那几行字,有滋有味地念起来:
流水下山非有意,
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
铁树开花遍界春。
他在念着,旁边众人用一种敬仰的神情望着他,好像他就是洞的主人吕洞宾似的。陪同的一名干部不知是装傻还是讨好,问道:“黄省长,这诗是吕洞宾本人写的吗?”
我本想喝止他:不像话,哪能拿这样愚蠢的问题问省长?你明明知道吕洞宾只是个传说中的神仙,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其人,你不是把省长当三岁娃娃吗?
可黄老头子却没有生气,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用很亲切的目光看着那干部,兴趣盎然地回答这个小儿科的问题,说:“你看,这首诗下面有题款,作者叫止庵守净。”
“哇,那不是日本人的名字?”
“不对。这个止庵守净,应该是唐宋时期的一位僧人。那个时候,佛教中的出家人都要改掉俗名,重新起一个僧名,僧名是根据每个人学佛修道的不同体悟而起的。为了切实表达个人的体悟,不少僧名就用的四个字。”
“那这个名字是吕洞宾的僧名吗?”
黄老头笑笑说:“吕洞宾嘛,搞旅游工作的,应该知道这个人的身份。吕洞宾是道家全真派的一位祖师,唐代人;也是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的本名不叫吕洞宾,而叫吕岩。后来因为躲在山洞里修行,便被叫做吕洞宾。这位吕仙人真正隐居修行的地方是山西的中条山。还有一种说法,说吕洞宾原先是唐朝宗室,遇上武则天屠杀唐室子孙,他为了避免被杀,改姓埋名,隐居修道,后来又在人间济世度人。吕洞宾这个人啊,历史上有关他的传说很多,他在老百姓中影响也很大。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他的遗址,其中大多数未必是真的,不过寄托了百姓对他的怀念罢了。至于这首诗是不是他写的,我们来分析分析诗的意境就可以大致判断出来。这首诗总的意思是主张人生要随缘,要如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可强求,不可执意,不可妄念。这是佛家禅宗的境界,尽管道家哲学里也有这样的意思,但禅宗的这一观念最为鲜明,所以照我看哪,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佛教人士。”
“既然这样,那作者怎么会把诗题写在这里,这不是道教祖师爷住的山洞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