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南天智高乱-第2/3页



    朝罢,包拯独自留下。问仁宗:“今天圣上连下三道圣谕,其一是要突然换掉毕文,其二是力排众议,专任狄青,剿灭侬智高一干。其三臣实在不懂。圣上怕毕文,襄阳王疑心,以有乱举,可以采取非常措施,可剿周天一一门,实是……”仁宗太息一声道:“周氏一门与我朝屡有大功,昔日周上有救驾之功。可今日刘义,郭昆等在朝武将提议要重处此等叛逆之为。他几人都与襄阳王走的近,分明是有所授意而为。朕之举是对不住周氏一家,为了大宋根基,总要对周家有所加罪,周天一又逃在外。索性……哎!朕也不愿啊。”包拯想要再说,终于止住了,请了圣安,退出朝去了。

    却说狄青率军二十万从京都日夜兼程南下,命杨文广为先锋。其时侬智高军已克康州、拔羊城、破邕州。广南东路钤辖张忠与广南东西路钤辖蒋偕这两个高级将领竟被击毙。康州知州赵师旦到任才一天,还算有几分豪气,将侬智高派去劝降的人杀死,领兵三百顽抗。五月十八日,终于城陷阵亡。智高计划,起义军是要在向湘荆进军后,便打算以主动的地位与宋朝廷议和的,然而,侬智高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着比起义部队强大近十倍的敌军,他们是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的。因此,在占领全州后,和军师黄师宓等人进行密议后,毅然作出回师邕州的重要决定。班师南下时,侬军兵锋仍然很锐,一路攻破桂州、柳州,又派部队去攻打宜州。正在此时,狄青的先头部队开到了,先锋杨文广率兵在桂州附近与起义军正面相遇,战斗十分激烈,结果宋军受创,杨文广被困得脱。侬智高班师抵邕州时,兵力仍盛,知州宋克隆闻风弃城逃了。

    狄青上书于仁宗,言道:“臣受命以来,未敢丝毫懈怠,大军所到,必擒智高,只是迟早之事。然臣观智高之乱,数月之间竟有如此兵势,况其属下之兵士皆愿为其战,不计生死。西南之众心多向之。交趾之众虽多未开化,但人心失落如此,或许圣恩未广,或许官员不力,致使矛盾激化至斯。智高其人多有勇略,并未如朝中有人所言,道其蛮劣异常,常烹小儿以食,为蚩尤样人。平叛之日只在早晚,治乱之期却长矣。愿陛下早做圣断,收拾西南之民心。”

    却说仁宗收到此信,与早朝之上议论交趾之乱,正自夸奖狄青。一班文官却不提安抚之事。天正官文彦博出班奏道:“臣闻近日狄青军事不利,杨门之后杨文广先头部队前日遭受重创。臣观狄青不堪重任。”欧阳修也出班曰:“太祖以来,未有武人位列如此,平叛事紧,若狄青确不符其任,臣也认为应该再遣文武之士。”御史中丞王举正出班曰:“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乃本朝所无,臣以为狄青武人,不可专任。”

    宋朝自立国以来,惩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兵变频繁之弊,自开国以来,极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右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到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直至发展到凡将帅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武人身份受一定排斥,大部分武人士兵在脸上黥字以致终身受歧视。宋朝的基本国策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以科举为荣的习气。而那些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认为自己是所谓人才,瞧不起武人,即使他有盖世功勋。甚至连娼妓都鄙视武人。曾有官妓当众对位至枢密使一等大员的狄青蔑称“黥面儿”。而武人与文人的争斗也贯穿与整个宋朝,虽然大宋没有出现像唐末五代之时的军阀割据,没有大的内部动乱,却也使宋朝从始至终出现战时无良将,征时无精兵的被动局面。

    面对数位位重的大文臣,仁宗又有些犹豫不决了。他想了一会,拿起一章奏折对大家说:“这是韩琦,范仲淹呈来的奏折,他们讲到狄青为人忠勇可嘉,智略超群,沉稳有度,当不会有辱圣恩,当信人不疑。狄青所部也不过刚与智高部接触,大的动作还没有。现在不要分什么文武的。争来争去,能争垮智高逆子吗?此事至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