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南天智高乱
那日近申时,一骑边关信兵奔入东京汴梁,停下时,人已累晕在地,而马扑通倒地,口吐白沫,奄奄一息。据后来说他路上已累死五匹马。片刻之后,被人抢救入宫见过仁宗,再之后,仁宗急召包拯,八王赵德芳,左丞相等人见驾。因为那员信兵带回一封边关急报。仁宗在书房接见三人,面无表情的说:“这封信你们传阅一下!”八王接过,未看毕,已是面色大变。信上略曰:
吾皇陛下,臣毕文急报。
边关大将周天一背祖忘恩,阴与赫连氏通气,几成大祸,昨日事败,已骑西夏大将赫连洪都之龙虎乌骓马,背背西夏大将霍铜之风云长虹剑逃讫。其人于军中素有人心,如今军心已动。其同党左尉将军张立,右卫将军张树阴谋曝露,逃窜中已被正法,骠骑将军夏松囚于军中。今军心似动,外伺强敌,望吾主早决此事,以定军心。
事关重大,敬请圣裁。
包拯与左阅过,也是吃惊不少。包拯道:“此事虽非寻常,臣以为有更大之阴谋在其背后。”仁宗道:“讲!”仁宗其人虽有些优柔寡断,但面对大事时,尤其军队社稷有关的,却是极为敏感。
包拯道:“陛下命臣私下注意襄阳方面的动静,据下属探悉,毕文与襄阳王之间有些暧昧。毕文与江湖之上有些仇家,皆是襄阳王为其除去。据周天一去岁回京与臣闲谈时讲到,有边陲猎者曾射落白鸽一只,鸽腿之上有信一封,信上写些不知所云的东西。但绑缚信件之竹筒布料皆是荆楚之物。还有其它一些消息,大多没有实据。但毕文与襄阳王之间必不寻常。与今日之急报相并来看,此事其中另有蹊跷。臣慕周天一是英功之后,与其有过些交往,臣查此人实是我朝之忠勇之将。想此事周天一决不会背祖忘恩,私通外域。”
赵祯止道:“先不提周天一,只提军机要是!”
包拯道:“还有更为急虑之事,今交趾有乱,智高凶悍,僭称南天国,竟称元景瑞。封州急报中言道,智高叛军短期休整后开抵横州,知州张序弃城而逃。继而,乱军攻陷贵州,知州李琚竟然也闻风而逃。之后,侬智高义军又进抵浔州,知州急调本州各镇兵丁和容州、上林等地兵员来救援。可是,由于久无战事,平日又疏于演练,守军作战能力很差,犹如飞蛾扑火,尸弃遍野。浔州被破后,智高开抵龚州,知州惧怕,弃城逃遁。十七日,藤州、梧州陷落,该两州的知州李植、江某竟同样弃城逃命了!今已抵封州,封州知州曹觐早有防备,事先就募集了五百人的敢死队守卫,但仍无济于事,最后城破被擒。仅剩一信兵逃出急报。当务之急应是先平交趾之乱,眼看已成如洪之势。襄阳王与此时有所动静,实是难测。”
包拯停了一下,望了下赵祯,续道:“臣以为应先安抚毕文,亦即是安抚襄阳王。想他纵有二心,此时准备也是不足,一边安抚,一边注意其动向。平定交趾后再议此事。毕文此信关于周天一一事虽不能信服,却像是探试胁迫与我朝。不过不能动急火之策。”
仁宗道:“智高之事,已为我朝之大患。朕必平之,只是换了数名大将,皆不能破敌。难道就没有李靖那样的将才为朕解忧?”包拯道:”狄青前日于朝上主动请缨,臣观此人,堪为将任。”“君臣正在议事间,有内侍报:“陜西四路宣抚使范仲淹奏章一封。”仁宗道:“拿进来!”近侍呈过,仁宗展开。其上略曰:
禀圣上:
今北方稍稳,南方又乱。今臣韩琦、范仲淹闻侬智高为叛,战事不利,几易其将。现枢密副使狄青职在朝中,昔日其与臣下处会李元昊战,素有忠勇仁智,或可一用。
臣韩琦,范仲淹上。
仁宗看毕,并无言语。又与三人计议良久,方散。第二天早朝之上,仁宗连发谕旨。其一命李芳奉旨犒军;其二任命狄青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其三即时抄周天一一门,午门问斩。全朝震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