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 一个被遗忘的民族-第2/3页
目前接受度较高的说法是,鲜卑人是东胡的后裔之一,来自于大兴安岭的茫茫山林中。在战国的时候,赵国北面要防备的就是东胡人,秦国北面要防备的就是匈奴人,匈奴的冒顿(mòdú)单于打败东胡人后,东胡人就退入了大兴安岭。其中退到大鲜卑山的被称为鲜卑人,退到乌桓山的被称为乌桓人。从这个时候开始,大鲜卑山的东胡人逐渐形成了鲜卑民族。大鲜卑山具体是当今的哪一个山脉,目前还没有确定的考古结论。
鲜卑民族从山里出来后,非常顽强地在草原上生活着。匈奴被汉朝打败后,一部分南匈奴归附汉朝,刘渊就是这一支的后代,另一部分成为“上帝之鞭”,一直向西迁移,导致欧洲多个民族多米诺骨牌式的迁移,北匈奴的后代和欧洲其他民族逐渐融合,再也没有回来。有人说,匈牙利人可能是这部分北匈奴的后代,但实际的情况可能是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融合掉了。
南匈奴南移,北匈奴西迁,匈奴人就此在草原上留下了势力“真空”,这些地方汉族人无法填补,因为汉族人习惯种田超过放羊,结果,这些匈奴人留出来的“真空”就被从东边来的鲜卑人填补了,鲜卑人成了这一片草原的新主人。
东胡人一般被认为是黄种人,因此,鲜卑人也是黄种人,但鲜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了其他的民族。比如,匈奴人曾经征服了白种人的丁零人,但匈奴人往西迁移的时候,这些丁零人并没有全部跟着走,留下来的丁零人就和鲜卑人逐渐融合,鲜卑人也就有了白种人的特征。东晋的晋明帝司马绍被王敦称为“黄须鲜卑奴”,就说明他的胡子是黄的,这是白种人的特征,原因是他的母亲是鲜卑人。说到民族,现代人通常分得很清,实际上古代人,尤其是晋朝及以前,人们对于民族的概念不是很强,部落、家族的概念更强一些,通俗点讲,大家都是混口饭吃,又不是非要生出所谓的纯种后代,愿意在一起生活、打仗,就是自己人。这种不同种族之间的融合,无意之中应了优生的规律,产生了更强的后代。所以,鲜卑民族本身也是一个融合和发展的民族,是东胡人的后裔,也有其他族群的基因。
鲜卑族在早期都是部落形态,自然是没有文字的,那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明天能活下去,记录历史不是最重要的事。既没有闲工夫,也没有合适的条件。人在饭都吃不饱的时候,是不会去研究祖宗十八代干过什么的,那是吃饱饭后才会有的高层次需求。
因此,一般而言,盛世宜修史,修史宜盛世。鲜卑拓跋部后来发达了,建立了北魏,就开始修史了。北魏修史专家们面临的困难是,鲜卑族早期都是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搬家是常事,没有文字,仅有的少量资料绝大部分藏在中原正史的字缝里边。因此,可以理解的是,修出来的历史涉及到的年代越早,内容就越简单、越模糊。
北魏把鲜卑人最早的祖先,说成是黄帝的儿子之一,这个不能确定,也无法否认,因为古代中原政权周边的胡、狄、蛮、夷等等都可能是从中原分化出去的部落,人类的祖先没有那么幸运,可以遍地开花,只能是在少量几个地方试验成功,艰难地生存下来,然后慢慢地开枝散叶。但北魏这么说,主要是由当时在北魏工作的汉人大臣,比如早期的崔操,后来的崔宏,挖空心思附会的,目的是证明北魏统治中原的正当性,并没有什么过硬的证据。
经过修史专家们的辛勤努力,北魏慢慢梳理出了一个世系脉络,把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往前追溯了十来代,有了一个大致的脉络:
在很久很久以前,鲜卑拓跋部有个部落首领叫“毛”,这个拓跋毛是拓跋部很重要的一个祖先,从他开始,拓跋部落的首领开始称为“可汗”(也有说法是从拓跋力微开始称“可汗”的),在他任内,“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这个时候的拓跋部本身就是部落,所以这里统一的三十六个国家实际上就是三十六个部落,后人给他拔高了一点,把部落写成国,显得祖宗厉害一些,数字也是个虚数,未必就是三十六,可能是三十五,也可能是三十七。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九九八十一,都是朗朗上口的数字,这样说更容易记忆,也显得有点神秘。不管怎么说,拓跋毛可汗能够统一三十六个部落,把一百个左右不同姓氏的家族归拢在一起,是很厉害的。抱团的作用是能够形成更强大的力量,在未来更容易生存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