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 能混圈子的刘琨-第3/4页



    刘琨到并州之后的经历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他没有在“混”,而是竭尽所能在维持局面,表现出了一个忠臣的本色。从这个意义上讲,刘琨前面参与贾谧的圈子、赵王司马伦等人的团队,事后得到宽容,还是有道理的,看一个人,不能看一时,还得往后看,看长远。

    刘琨能够到并州当刺史,是跟他哥哥刘舆向司马越的推荐分不开的,这就让我们感觉,刘琨得到并州刺史这个职位,还不是靠了老哥的关系。其实,并州刺史并不是一个好干的差使,看着是个地市级的职位,其实是个空壳,没多少资源,最值钱的也就是官印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资治通鉴》写到这里有一句话不太引人注意:“越表琨为并州刺史,以东燕王腾为车骑将军、都督邺城诸军事,镇邺。”实际上这句话信息量挺大,刘琨当并州刺史前,并州刺史是东燕王司马腾,刘琨得到这个职务后,司马腾就任车骑将军,改为全面负责邺城的军事工作,办公地点在邺城。这不是挺正常的嘛!问题是,司马腾往南走的时候,带走了大量老百姓,老百姓为什么走啊?因为饥荒。也就是说,刘琨来并州的晋阳上任的路上,并州的老百姓同时在去邺城的路上,居然还有这种操作。留在并州苦苦挣扎的老百姓不到两万户,交到刘琨手里的局面是“寇贼纵横,道路断塞”。顺便说一下司马腾,他到了邺城后第二年(307年)改封为新蔡王,负责司、冀两州的军事工作,后来被汲桑、石勒打败了,逃跑的过程中被汲桑的部将李丰追上后诛杀。

    刘琨就任并州刺史的这一年是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这时候,刘琨兼有振威将军和匈奴中郎将的身份,一句话,他到并州是军政一肩挑。

    刘琨一边赶路,一边给朝廷上表汇报。一开始谦虚了一番:“臣以顽蔽,志望有限,因缘际会,遂忝过任。”

    接着讲了道路险阻,经常会遇到胡人强盗,现在刚刚到达壶口关:“九月末得发,道嶮(xiǎn,通‘险’)山峻,胡寇塞路,辄以少击众,冒险而进,顿伏艰危,辛苦备尝,即日达壶口关。”一句“辛苦备尝”道出了赴任之路的不易。这儿有个细节说明一下,刘琨说是九月末出发,《资治通鉴》上刘舆建议的事记在了十月份,刘琨肯定是在之后出发,时间上有一点偏差。

    路途的艰辛是刘琨出发前所没有想到的,但他一路上看到的悲惨景象更是他之前无法想象的:“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yù)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十不存二”“白骨横野”这八个字可谓触目惊心,亲眼看到的,比道听途说更震撼。

    刘琨还经过了一个胡人聚居区,险象环生:“群胡数万,周匝四山,动足遇掠,开目睹寇。唯有壶关,可得告糴(dí,买入谷物,与粜相对)。而此二道,九州之险,数人当路,则百夫不敢进,公私往反,没丧者多。”

    刘琨看到了此地物质资源条件的缺乏:“婴守穷城,不得薪采,耕牛既尽,又乏田器。以臣愚短,当此至难,忧如循环,不遑寝食。”

    也看到了这个地方的战略重要性:“臣伏思此州虽云边朔,实迩皇畿,南通河内,东连司冀,北捍殊俗,西御强虏,是劲弓良马勇士精锐之所出也。”

    在满目疮痍之中,能看出其中的潜力,这是一种格局,也是一种优秀的能力。刘琨看到了,想到了,还能写出来,可以想见当年参加贾谧的文艺圈的刘琨一定是有几下子的。

    刘琨在表的最后,请求朝廷拨付谷五万斛、绢五百万匹、绵(指丝绵,不是棉花)五百万斤,朝廷同意了。

    刘琨在途中招募了一千多人,增强了战斗力,一路转战到晋阳。到了晋阳一看,官府的衙门、寺庙都被烧毁了,街上到处是死去的人的尸体,还没死的人由于饥饿已经面无人色,长出来的荆棘都成了林,豺狼目中无人地在觅食。这就是刘琨到任后面临的状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