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清算(二)-第2/3页
郑家老爷已满头大汗。他行事低调,悄无声息的搞钱,别被人盯上了。他儿子做事却极高调。在秦淮河那么花钱,传的沸沸扬扬。再查缴纳的税款如此少,不被户部盯上了才怪。的确,他家不是没银子缴税,也不是拖欠缴税,就是想偷税。自家账目可以造假,但他没能耐拉着别人一起造假。尤其池家这样的巨富,想都别想。成衣铺仓库出入,户部详查,都能查得出来。比如,郑家成衣铺的布匹都从池家购入,池家的出库账目记着郑家买进了足以缝制一千件衣服的布。郑家这边账目写着卖出一百件衣服,仓库里却没有布了。那你是在这糊弄鬼呢?郑家这样的大铺子,除隶独几件出售,还有很多批量销售。买家账上记着购买了一百件,郑家账上记着卖出了五十件,这当别人是傻子吗?还有郑家下属的制衣工坊,库房看守,账房先生,都是线索。偷税的方式很多,有些很隐秘,无从查起。但郑家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否则干什么着急去补税?
话到这个地步,郑家老爷还能怎样?池昌但凡愿意帮他句话,户部的人已被打发走了,更不会出言讽刺。他是精明的商人,以前请池家少爷来,人家都不理睬。今日忽然到访,为了什么?他开始心慌心乱,浑身登时被汗水浸透了,感觉要坏大事。郑家老爷心的道:“请侍郎大人和大侄子去后堂饮茶。”陈骙道:“不必了,公事公办。”对户部员外郎点点头,户部继续审查账目。池昌道:“我也不必了。等户部查完了账,有事相告。”郑家老爷问:“大侄子,有何事?”池昌道:“不急在一时半刻。若郑家没有偷税,当我没来过。若郑家偷税了,我会告知。”郑家老爷更慌。自家肯定偷税了,无论如何瞒不住。这池家大少爷来,准没好事。池家是皇亲国戚,偷税是损了国家根基。损了国家根基就是与朝廷作对。郑家与朝廷作对,不正是与池家作对?池家历来严守律法,每年户部都有公开税款,池家纳税额最高,是大宋表率,从未缺席户部嘉奖。池家两个女儿都是大宋皇妃,荣宠一身,家里能做到如簇步属实不易。郑家老爷心道:“户部查出来没事,反正第一次,朝廷有律法,只罚钱,不用重典。查出来不查出来,交的钱没差别。可查出来,就算作一次偷税,记录在案。而池家若要单独惩处,如何是好?成衣铺所有的丝绸棉布都依赖池家供应,得罪了池家,池家动动手指头,就够喝一壶了。”
郑家老爷尽量克制颤抖,问:“今年不曾相见,老太爷身体还康健吧。”池昌道:“家父身体康健。”郑家老爷道:“一直想登门拜访,怕打搅了老太爷。改日定备上厚礼上门请安。”他与池卓年纪相当,以前参加饮宴,也以平辈相处。现在上门请安,给自己降了一辈,分明屈膝讨好,希望池家能网开一面。池昌道:“家父平素不见客。我负责家中日常事务,只见熟人。不劳烦您了。”池卓的意思很明白。只见熟人,你不算是熟人,别来烦我。郑家老爷装作没听懂,转了话题。“池家出售给我家的丝绸棉布价格太低,让我家占了便宜。我与家中正商议,愿意提升一成采购价格。希望大少爷不要推辞。”池昌道:“我家的丝绸棉布都依照朝廷定价,绝不敢高出哪怕一文钱。该是多少银子就多少银子。卖给你家这个价格,卖给别家也这个价格。”郑家老爷暗叫不好,他隐隐猜得到,只怕成真。想得了池卓一句话,当做承诺。池卓不松口,那便不好办。正想着该怎么,就听户部清查官员抖了抖算盘,按在桌上。手指在算珠上拨了拨,道:“这本账有问题。”
郑家老爷倒是不意外,他肯定偷税了,偷税就会有假账,没什么意外。户部员外郎将账本接过,呈给陈骙。陈骙道:“收起来,过后细查。”郑家老爷道:“不劳大人,银子准备好了,没有差错。”陈骙道:“还是查清楚得好。不应收的银子,朝廷不多收。应收的银子,你也不能少缴。”郑家老爷只道:“是,大人所言有理,按照大人的办,全力配合。”池昌问陈骙:“侍郎大人,确定有偷税?”陈骙叫住员外郎。“确定有偷税吗?”员外郎道:“将郑家账本与户部的税账对比,就能查出有无偷税。去年这项郑家缴税八千一百两银子,按照账本该缴税两万多两。这本账与户部记录有差,基本可以确定偷税。想要确定,还要详查。”池昌问郑家老爷:“大人的有错吗?”郑家老爷不敢否认,否认也徒劳。只得道:“大人得对。我家有拖欠税款,实在不得已为之。”池昌道:“都承认就好。我还有点事,不等了。既然能确定郑家成衣铺偷税,就是违反了大宋律法。池家自要拿出个态度。”郑家老爷忙道:“大侄子,大少爷,我知错了,我保证绝无下次。”池昌道:“池家自今开始,彻底断绝与郑家成衣铺的合作,两家再无关系。”郑家老爷脚下一软,差点摔倒。他才知道为什么池昌不替他话,让户部去查。就是等着查出结果,以此为借口断了供应。他最担心的事发生了,他想到或许是这个结果。真等到尘埃落定,仍没有勇气接受。失去池家的生意,没有绸缎棉布的供应,就等于宣告了成衣铺的死亡,他必定倾家荡产。辛辛苦苦几代人创下的产业,一朝化为乌有,换做谁都无法接受。他抓住池昌的衣袖。“大少爷,求您跟老太爷讲个情。这些年两家互利互惠,一起做生意,从未红过脸。这点事不至于此,何必要失了主顾?”池昌道:“偷税是重罪,怎是事?你触犯了大宋律法,官家仁慈,给你个机会。但我池家清清白白,岂能受了旁人牵累?池家不与不守规矩的店铺做生意。是你有错在先,怪不得旁人。”郑家老爷道:“都是我不对,我不该拖欠了税款。但多年合作,每年我家从池家购买布匹花费上百万两银子,断了生意,对你我两家都没有好处,乞大少爷三思。”池昌道:“与池家有生意往来的成衣店铺不下百家,并不在乎你一个。你放开了手,这般大的年纪要当街出丑不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