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清算(二)
陈骙下马车与池昌见面,池昌躬身行礼,甚是谦恭,丝毫没有皇亲国戚的架子。陈骙解释道:“某奉命行事,审查郑家是否有偷税的情况。不知池家大少爷此行,是不是为了此事?”陈骙为人耿直,池昌不缺礼数,他也不称官话。池昌道:“户部审查税账是例行公事,我岂敢多嘴?今日特来,非是为了此事。”陈骙道:“既然大少爷不是为了此事,我也好秉公处理。”池昌道:“大人请便,我在旁等候。”郑家老爷慌了,忙道:“大侄子,我正要去补缴,你看看银票都准备好了。只求你个情,容我半个时辰。我立刻去户部交钱。”池昌道:“户部补缴税款是三倍,户部查出来也是三倍,没有差别。郑家是第一次偷税,不会因此被判入狱。何必要我讨这个情?”郑家老爷道:“补缴税款不算次数,被查出来算一次,这不同。”池昌道:“别再有第二次不就好了?只要依照朝廷律法缴税,有什么怕?”郑家老爷道:“大侄子知道,我郑家远远没有池家的财力。若是年景不错,有充足盈利,税款不会拖欠,我家也从未欠过。去年年景不好,盈利太少,不得已欠了几个月。万一再赶上什么不好的年头,出邻二次拖欠,我这条老命就搭进去了。”
陈骙道:“要农夫因年景不好影响了收成,还有些道理。你做成衣铺生意,也要将盈利太少归罪于年景,太无道理。”郑家老爷道:“大人所言不错。但年景不好,百姓没有钱买衣服,成衣铺的生意自然受了影响。”陈骙道:“大宋之前出现灾,朝廷救灾及时,并未出现大规模饥荒。对金国作战,都在江北土地,并未涉及原有国土。跟年景有什么关系?你更想棉布的大量普及,许多做棉布衣服的成衣铺开张,为百姓提供更便宜舒适的衣服,让你家做绸缎衣服的铺子盈利减少了吧。”郑家老爷道:“有这方面的原因。”陈骙道:“朝廷税收不定数,对农民征税按照耕地面积。逢了不好的年景,会适当减税。对商人征税,按照盈利多少。你家铺子盈利少,交的税就少。你还想找个什么借口搪塞?”郑家老爷本无道理,如何得过户部的侍郎大人?他支吾道:“家里开销大,收入减少,这才缺了些钱,望大人恕罪。”
池昌伸手,郑家老爷不解。池昌指了指银票,郑家老爷急忙递给了他。池昌简单数数。“十九万两银子。”郑家老爷道:“三倍税款。账房算过了,共十九万九千五百五十五两,一两银子不敢少了。”池昌道:“现在不敢少了税款,却敢拖欠了数月之久。再过几个月,就到了今年缴税的日子了。”郑家老爷道:“出于无奈,请大侄子莫要嘲笑。”池昌将银票递还给他。“郑家少爷花钱如流水,尤其在秦淮河上,从来都是大手大脚,没人敢比。这南京城里谁不知道他的大名?今年春,令郎在秦淮河豪掷千金,一晚睡了秦淮河最美艳的六个妓。一晚一个妓一万两银子,六个妓就是六万两了。可谓是一举成名,年少英才,闯荡出了大名头。”郑家老爷脸色通红。池昌续道:“上月,秦淮河来了新妓,甚是美貌,许多嫖客争相前往。令郎与人竞价新妓初夜,不想南京城中有人不知高地厚,敢与令郎竞争。令郎斗气,将价格抬到了五万两银子。用五万两银子买新稼一夜,创了秦淮河有史以来最高价。那晚竞价,新妓与令郎一起收录进了司马先生的《风尘记》当中,供人敬仰膜拜。”郑家老爷道:“大侄子别再了,有慈败家子,我十分羞愧。”池昌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什么丢人。我也去过秦淮河,为美人大把洒过银子。”他问:“令郎在南京城最繁华的街道有座大宅子,您知道吗?”郑家老爷嘴角动动。支吾道:“不是太清楚。”池昌道:“附近都知道,那大宅子里童仆数百,无比奢华,里面养着几十名美女。单单那座宅子的估价最低二十万两银子。还不算上金玉器物,奇珍异宝。看令郎的作为,郑家定是富甲下了。”郑家老爷道:“不敢,不敢。池家才是富甲下。”池昌道:“令郎出手豪阔,今年上半年洒在烟花地的银子就有十几万两。区区几万两的税款拿不出,不过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