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装修市场-第2/3页



    到了车家村一眼望去,只见大路两边或蹲或站着许多农民工,这个形容真不是贬低农民工,而是这个时代的农民,他们的穿着打扮与城里的工人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其气质一眼就能看出刚进城不久。

    等到再过几年,有的民工或许在工地上穿得很简朴,可一旦到了大街上甚至比一般的业主穿得还新潮,陈安邦就记得后世给他干活的一个水电工,平时干活开槽时穿一套工作服,上下班时都是西装革履,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银行或保险公司上班呢。

    这个时期来滨城的装修工人里,除了周边县市的工人,就是以北边的龙江、长白二省和齐鲁江浙等地的工人居多,其中北方的水暖工比较多,毕竟江浙等地许多人都没见过暖气,陈安邦记得他第一次睡在暖气片旁边总担心半夜暖气会烫到自己,这个时期的水管和暖气管多是铸铁管道,也只有来自北方的工人会干这种活。

    陈安邦的老乡多是木工和油漆工、瓦工,这个时期的农村根本没通自来水,陈安邦等人也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前世的他刚来滨城时在这一块是比较陌生的,而当时滨城有许多大的国有企业,他们内部就有一些三产公司,基本上都有公司内部配套的锅炉房,所以当时像铸铁件这一类的水暖活多是锅炉房给干了,等到后来开泰管和PPR管流行之后,市面上的水暖工才渐渐多了起来。

    陈安邦沿着华北路向北走,路上不时看到有熟悉的面孔,有的能想起来名字,有的则想不起来了,毕竟对于陈安邦来说有将近三十年没见了,想不起来也是正常的。

    “安邦!安邦!”路边传来叫喊声。

    陈安邦望过去,原来是李建军,只见他穿着一件黑色的灯芯绒棉袄,头上歪戴着一顶狗皮帽子,双手拢在袖子里,脸颊被风吹得像山里红一样,一边喊着话一边甩胳膊给陈安邦指着方向,示意他过来说话。

    “原来是建军啊!”陈安邦笑着打了个招呼,带着两个徒弟靠了过来,马爱民从兜里掏出了烟,给李建军递了一支,回头又给陈安邦一支被陈安邦笑着拒绝了,陈安民不抽烟马爱民也就懒得给他了。

    马爱民给自己抽了一根叼在嘴上,赶忙又掏出火柴背过身挡着风点燃,先是用手挡着风给李建军点上,然后再就着快熄灭的火柴将自己的烟点上,点燃之后抽了一口,完事再吐出一个惬意的烟圈。

    “今天怎么样?来问装修的房东多不多?”李建军他们都管来问装修的业主叫房东,陈安邦因此问道。

    “今天人不多,听来揽活的北方人说是他们有讲究,说正月里不能动工,要过了二月二才行。”李建军摇头说道:“而且听他们这边人说正月里不能剃头,要不然死舅舅,真不知道是个什么说法。”

    “还有这个说道?”一旁的陈安民和马爱民觉得很奇怪,在他们老家是没有这个说法的,一般是出了初七就不算年了,最多也就过个元宵,像陈安邦他们这种出门务工的人员,都会选择在家乡找剃头匠剃个头,毕竟老家的剃头费用便宜,这个时期给个三毛五毛就可以了,要不然在外面指不定要花多少钱呢。

    “这个据说是清朝时期要求汉人剃发束辫,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老百姓为了记念前朝,就说正月里不能剃头,以示‘思旧’之意,谁知道后来传来传去就变成了‘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传言了。”陈安邦后世还特意了解了一下这个风俗的来由,所以今天听到了就特意解释给小伙伴们听一下,而不是像前世一样跟着感叹。

    “果然不愧是秀才公的后代,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安邦你不念书真可惜了!”马爱民感慨地说道,他外公家就在陈安邦家隔壁,所以对陈安邦家的历史知道得比较多一点,陈安邦的曾祖父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秀才,祖父也因此通识文字而在族中的学堂教书,四十年代的时候用一辈子的积蓄买了几十亩田,后来土改的时候成分被划成了富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