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西洋来的陶瓷商人



    金村码头,掌握着外来客船,唯一的进山通道。每年的烧窑季,都会有大批的瓷器,在这里装船,贩运到远方。因为往来船舶如织,这里被纷至沓来的,贩瓷的客商,亲切地称为“金村”。

    其实山里泉水众多,人们也都喜欢临水而居,反正水都是连着的,要考虑的只是选船(代步工具)。所以随便哪个村子,都可以依据喜好,造些小船,作为出行所用。因此,看似交通不便的山村,其实水路特别发达,一点儿不耽误往来出行。

    金村码头,因为是周围几个村子里,距离龙泉县城最近的码头。所以也就成了山里与县城,血脉相连的生命线,毕竟村里的窑,对外统称为“龙泉窑”。金村码头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了方便外来客船,尤其是龙泉县方向的。

    即便如此,身在大山深处的大窑村,论及一年中,让村里人感到幸福的事,好像仍然只有中秋节。怎么说呢?平静的小村子,缺乏让人兴奋的意外。

    让人新鲜的小意外,从来都属于外面的世界,对大窑村来说,等同于外来人的刺激。远来都是客,如果说有什么能让山里人兴奋起来的,大概就只有山外来了客人。只不过守着茫茫大山,让人懒得去想了。通俗来讲,能进山的,对于大窑村的释义,也就是龙泉县城过来人了。

    这不,来客人了!

    又是烧窑季,平常的一天,然而金村码头的气氛,可不再平常。只有两条狭窄木栈道的金村码头,停满了船,其中最大的一艘,船帆上打了好几块补丁。应该可以把它归类为老船了,只不过照着陶师傅的语言习惯,这艘船绝对是有历史的!

    下来一行人,乍眼一瞧,穿着各异。定睛细看,一行人中,只是大多是明人(汉人),队伍里夹杂了几个外种人,黑不溜秋的,在队伍里特别显眼。与常见的明人,最明显的差异,当属头饰。不似明人的方巾,小巧玲珑穿戴方便,他们戴的头巾更大更长,是把头发都包起来的那种。

    为首的头上戴了顶船帽,身上穿的,倒与大窑村平常的穿搭无异,是绝对标准的大明服饰。看得出,来人应该是船长了。因为他身后的船员,都是头巾短衣的简单搭配,他头上戴的,是一行人中,唯一的一顶帽子。

    只不过这个船长,真的没有彰显身份的必要。他的那些船员,脚下都是利落的绑腿。这种麻利干活儿的形象,展现得清清楚楚,都被人看在眼里了。

    有客就有主,金村码头前的山坡上,聚集了一众欢迎队伍。随着吴妄的眼睛,细细辨明。山坡上站的,都是大窑村的老手艺人,常被陶师傅耳提面命,吴妄记得,他们都是制瓷大师。穿着最为隆重的村长和乡绅,在队伍里的衣着色彩最鲜艳,却更像是凑数的。因为这次,站在C位的是陶师傅,村里管火的老师傅。

    好山好水出好瓷,龙窑开窑了,也是瓷器入库了。剩下的,就是等贩瓷的商人上门了。接待外来客商,大窑村有底气。老艺人们的手上,可是攥着本钱呢,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世界闻名的文化品牌。见识广博的老艺人们知道,外面来人了,最看重的就是这个。

    给贩瓷的老板做接待的人,选定了陶师傅。据坊间传闻,他和贩瓷老板是几十年的老相识了。本来,接待地点就选在了龙窑,那里承载了年轻时的他们,满满的青春回忆。踏着古道,看着古窑,吹着山风,历史的厚重感,真实地在身边呈现。

    只是由于吴妄的缘故,龙窑不再具备完好的观赏性,就剩下感怀历史的惆怅了。因此,有关去旧龙窑怀古的行程,基本作废。可是接待工作还要继续,维护与客商亲昵关系的内容不能少,招待客商是不能缺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