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书院-第2/3页



    然而在苏谦九岁那年,其母亲又因之前逃亡落下的旧病不幸去世。之后苏谦为母亲守孝三年,待来书院求学时已是十二岁多,早已过了正常孩童入学的年龄。不过好在苏谦虽家道中落,但家中才学却并未丢失。再加上苏谦天资聪慧,从小受其母亲悉心教导,服丧期间又尽览家中所藏之书。刚入书院时,常常对文章经义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敢于提问,书院的老师们见他聪颖好学,便对其倾囊相授,没有一丝保留。一年后,苏谦就已很少再提问,更是代替老师给同窗好友答疑解惑。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学生来他这里请教,苏谦也是不厌其烦的为每一个同学回答问题,特别是考核前夕,苏谦所居住的宿舍俨然成了书院中第二个学堂。

    当然,文无第一,也会有学生不服,背后说其为“沽名钓誉”之辈,但苏谦毫不在意,无论何人寻他讲习,皆是有求必应,慢慢地,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少,直至消弭。

    要说仅仅如此,齐行最多是高看苏谦一眼罢了,谁人书读的好与不好与他何干,有这时间甚至不如找那薛青对骂上两句来的痛快。然而最让苏谦出名的还是院长称其有“济世之才”。院长作为术数大家,据传能与天上的星象产生莫名的联系,看透一个人的运途走势。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就是在齐国还未平乱建国之时,院长曾见过年幼的齐王,给出的评价是“潜龙在渊”,当时院长还声名不显,众人权当是讲好话讨好罢了,然而没过多久,烽烟四起,当今天子乘势而起。短短几年便已割据一方,再到后来携大势扫**。人们才知道院长当年所言并非空穴来风。不过自齐国建国以来,为了避嫌院长已经很少去给人点评。可想而知,“济世之才”这四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有好事者问过苏谦,如何看待院长的批语,苏谦半是认真,半是洒脱地说“既是院长如此认为,谦自当尽心竭力,必不负院长所寄厚望。”

    也有人问他为何要这般努力,苏谦沉默半响回答道“因为我经历过,所以我希望这世道变得更好”。

    说实话,作为这座城中少数几个真正知晓院长神奇之处的人,齐行对这四个字是稍稍有些惊异和嫉妒的,要知道,在他十二岁病情开始好转那年他也去求过院长批语,然而得到的不过是“胸有丘壑”罢了。

    但若是真要说嫉妒者,还另有其人,薛青听闻此事,硬是缠着院长也给他来个批语,院长拗不过他,最终给了个“勇力过人”。薛青虽然不是很满意,但是好歹也是自己想要的评价之一,便也高兴的离去了。据某不愿透露姓名的热心临淄居民小齐说,这事还没结束,薛青回家后又被自家老爷子抽了几十板子,然后又连夜带着薛青去宫里见了那位,知晓那位并不在意后,这才放过薛青。

    这也得亏评价的是一个“勇力过人”,若是换了其他什么“贵不可言”、“金麟化龙”之类的批语薛家是别想安稳了,哪怕最高的那位不在意,难不保自己家里会不会有人生了别的心思。

    齐行事后也问过颜瑟院长,所谓批语是否真的有那么准,能定将来未定之事。院长却告诉他,他只能看到一个人的大致“资质”,再加上当前际遇、表现最终给出判断。所以批语只能代表此人当前的一段情况,将来也未必一定会按照批语所说。并且资质也不会一成不变,还与一个人的经历有关。待齐行问到星象一事,院长却对着齐行眨了眨眼睛,神神秘秘地说道,“你若信就为真,若不信则为假”。

    因此对于苏谦,齐行非但不讨厌,甚至有一丝丝自己不愿承认的佩服。说来也奇怪,两人作为公认的权贵、寒门代表人物,竟从未说过一句话,三年中每次碰面多是和刚才一般微笑点头罢了。关系说不上好更说不上坏,齐行也清楚,两人并不是一路人,苏谦这种胸怀天下的君子和他这种不做好事的公子哥怎么看都不搭。后面苏谦多半会进入朝中担任要职,为他心系的美好未来奉献自己一生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