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皇企构想



    后世操纵国民经济命脉的体系的路线很多,走通了的路线大致只有两种。

    这两种路线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直接掌控生产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跨部门的联合经营、进而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施加巨大影响。

    从表现形式来看,可以是以某一个强力组织为核心节点,上下游联合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农业、矿业、工业、贸易、银行、保险、运输企业……以后世某国为例,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财团。

    经过这些=日子的了解,朱一钧完全没有对明朝现有体系修修补补的打算,与其做一位裱糊匠,不如干脆另起炉灶,直接为明朝建立起一个外循环系统。

    幸运的是,他是带着外挂穿越来的。

    这个系统基石已经具备,那就是脑海中的神鼎投影!

    神鼎的作用是改良小麦种子,改良后收获的粮食,晒干后三千斤上下。

    后世分蘖力比较强的小麦种子,在正常播种时期内播种量18-22斤,分蘖能力较弱的小麦种子,亩播种量应在25-30斤之间,考虑到明朝与后世在亩制与斤制之间的换算,加之仙鼎对种子的改良,大概现在每亩需要种子十到十五斤左右,产出放大倍数在二十倍到三十倍之间。

    朱一钧一开始有点对这个数值不以为意,甚至认为这个产量配不上神谷的身份。

    因为后世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实验田可以达到两千斤以上、红薯的亩产可达六千斤以上,换算成明制也有五千多斤,产量远远超过改良后的小麦。

    但他不知道,红薯、土豆这种根茎类的食物特性与小麦、水稻种子类之间的差异很大,在没有化肥的支持下,亩产干重三千明制斤的小麦,已经非常恐怖了……

    至于如何发挥出粮种的优势,

    朱一钧不打算再搞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精耕细作听起来像是一个褒义词,事实上这只是一种极度内卷体现。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向地要粮食,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悲哀。

    既然有了优质粮种,而且不依赖土地肥沃程度、不需要浇水、施肥、除草、也不需要防病虫害,朱一钧打算直接复制乌东平原、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农庄模式,他在前世就对这种农庄模式眼馋了很久。

    二十五至三十倍的投入产出比,再叠加神谷特性可以节省人力,完全可以媲美后世某国一人供养一百五十人的悬殊比例。

    在朱一钧的设想中,大明外循环体系的底层架构,以粮食为基础。围绕粮食发展畜牧、养殖、果蔬、林业,这一底层板块只需要在某地建立几个卫所,该板块的产出就可以满足未来产业链上下游几十万脱产工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农业基础上,发展基础工业,包括采煤、炼焦、冶铁、酸碱……

    即使只能建成非常原始、非常初级的工业体系,也能够为朱一钧改造大明提供极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且由于改良麦种的权限掌握在自己手中,改良后无法留种,即使留种也只能作为普通的粮种,因此朱一钧可以通过控制粮种,来保证对外循环体系的掌控。

    分析了现状、确立了目标,之后就要确定达成目标的路线。

    “孙昇,把窗边那摞条陈递给我。”

    “好嘞,太子爷。”

    重新回顾这些条陈的总纲。

    十二监、四司、八局。

    内廷也是社会,天造地设,自然分为上等、中等、下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